译文:
在船行江上,听着咿哑嘈杂的摇橹声,我渐渐入睡。在梦中与我心爱的人相会,她依然是那个娇美动人的样子。
在梦中,我与情人难舍难离,想要说话又不想说,但梦却在醒来时破碎了。回忆起前一晚的分别,正是月圆之时,月圆而人离别。
注释:
“欹枕”两句:摇橹声咿哑,我倚着枕头陶醉入眠。欹枕指的是倚着枕头。艣指的是摇船用的橹。咿哑是形容摇橹声的声音。聒指的是声音嘈杂,让人厌烦。
“梦里”三句:描写梦境:笙歌花底,我心爱的人清晰地出现在眼前。翠袖指的是穿着绿色衣衫的人,代指我心爱的人。梦里也可以写作“变作”。
“别后”两句:表达我心爱的人想要诉说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却没想到梦断人醒。两眉尖指的是紧皱的双眉,表现出忧愁的样子。梦已阑指的是梦已经结束。
“只记”三句:记述我心爱的人在梦中说的话:怨月无情,分别时月却独自圆。埋冤指的是埋怨。前夜月指的是分别时的月亮。不管人愁独自圆指的是人愁离别,而月亮却独自圆满。与苏轼的《水调歌头·丙辰中秋》词中的“何事长向别时圆”意思相同。
《南乡子·舟中记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的秋天。当时,辛弃疾被任命为湖北转运副使,他从临安出发,乘船行驶在江上。在船上,辛弃疾做了一个梦,梦境的启发让他创作了这首词。 《南乡子·舟中记梦》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的题目是《记梦》,但是梦中的人物身份无从考证。词的开头描写了舟中的孤寂,以及摇橹声中的醉意,然后进入了梦境。梦中的花丛笙歌动听,伊人的形象仿佛就在眼前。接下来,词中换了个角度,写了伊人倾诉别后的相思之情,然后以对方埋怨人离月圆来结束,体现了双方依依难舍,情感深厚。
整首词按照梦前、梦中、梦后的顺序进行叙述,思路清晰。词人由醉入梦,梦中有花丛笙歌,翠袖婷婷。接下来的部分并没有写梦后的相思,而是倒叙梦中的情境,这种写法非常巧妙。词中的“只记”两句,以简洁胜过繁多,表达了怨月独圆的情感,情意深厚。而这个月是指玉人闺中独自欣赏的月亮,或者是词人在舟头所见的月亮,情境模糊不清。而“不管”这句话虽然没有道理,但却很妙,充满了韵味。整首词写得清丽爽朗,精湛宜人。
《南乡子·舟中记梦》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