渊明: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谩:同“慢”,枉然,徒然。谩爱:空爱,徒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胸次:胸怀。崔嵬(cuī wéi):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政:同“正”。自:因为。尔:如此。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扇:作动词。尘埃,指主和派。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翳(yì):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这里作动词作。翳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骖(cān),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这里也作动词。骖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这里的意思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隐居狂放。抱病,带病。杜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诬陷罢职,被迫闲居在信州带湖。与此同时,韩元吉也寓居在信州。作者和韩元吉志趣相投,二人都怀有恢复中原壮志,经常相互交游并一起唱和。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他们一起游览信州的云洞。在那里,韩元吉立即写了一首名为《又水洞》的诗,而作者则写下了这首词,作为他们之间的和章。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创作背景详情»
品中的主题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作者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服的态度。他将自己与陶渊明联系起来,以表达对友情的思念和对陶渊明的敬仰。作者借用菊花的高尚品格来寄托自己的心胸,并通过倒装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渴望借酒消愁的心情。然而,作者却没有得到朋友的陪伴和送酒,这使得他感到孤独和失落。文章末尾通过扇面障尘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作者对陶渊明内心的理解,并将陶渊明的形象与韩尚书的坚持不苟且的态度进行了对比。
下片则以重阳节的相知之乐为主题,通过描写作者与韩尚书的相知投缘之乐,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作者通过对比自己遭受陷害的经历,向南宋王朝表达了愤怒的抗议。当作者想象到韩尚书将来归朝的情景时,既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和抱病独登高台而感到伤感。文章结尾以描写送别韩尚书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依依惜别和孤独寂寞之感。
整篇文章通过对陶渊明和韩尚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通过借用陶渊明和韩尚书的形象,作者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运用了倒装句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整体而言,这篇赏析通过对友情和自身境遇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赏析详情»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