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原文赏析

  • shuǐ
    diào
    tóu
    ·
    jiǔ
    yóu
    yún
    dòng
    hán
    nán
    jiàn
  • [
    sòng
    dài
    ]
    xīn
  • jīn
    huáng
    weí
    shuí
    kaī
    yuān
    míng
    màn
    chóng
    jiǔ
    xiōng
    zhèng
    cuī
    weí
    jiǔ
    guān
    rén
    shì
    zhèng
    néng
    ěr
    shuí
    qiǎn
    bái
    lái
    zuì
    西
    fēng
    shān
    suí
    chù
    zhàng
    chén
  • weí
    gōng
    yǐn
    sān
    bǎi
    beī
    shān
    gāo
    chù
    dōng
    wàng
    yún
    jiàn
    péng
    lái
    fēng
    cān
    luán
    gōng
    luò
    peì
    dǎo
    guàn
    shì
    bào
    bìng
    qiě
    dēng
    tái
    guī
    míng
    yuè
    ré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原文: 今日复何日,黄菊为谁开?渊明谩爱重九,胸次正崔嵬。酒亦关人何事,政自不能不尔,谁遣白衣来。醉把西风扇,随处障尘埃。
为公饮,须一日,三百杯。此山高处东望,云气见蓬莱。翳风骖鸾公去,落佩倒冠吾事,抱病且登台。归路踏明月,人影共徘徊。


相关标签:记游抒怀壮志未酬怀才不遇伤怀水调歌头

译文及注释

渊明:陶潜,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谩:同“慢”,枉然,徒然。谩爱:空爱,徒爱。这里是反义词,应作最爱讲。胸次:胸怀。崔嵬(cuī wéi):块垒,指胸中郁积的不平之气。政:同“正”。自:因为。尔:如此。白衣:穿白衣服送酒的人。扇:作动词。尘埃,指主和派。三百杯:形容喝酒之多。蓬莱:古代神话传说是仙人居住的地方。这里指京城。翳(yì):同“翼”,用羽毛作的华盖,这里作动词作。翳凤,是说用凤鸟毛作的华盖车。骖(cān),一车驾三马,或一车驾四马,中间两马叫服,旁边的两马叫骖,也叫騑。这里也作动词。骖鸾,是三只鸾鸟驾的车。这里的意思是说韩南涧走的时候,车马华丽,随从人员很多。落佩:除去官员的佩带。倒冠:摘掉官员戴的帽子。落佩倒冠:衣冠不正,喻隐居狂放。抱病,带病。杜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作者因被诬陷罢职,被迫闲居在信州带湖。与此同时,韩元吉也寓居在信州。作者和韩元吉志趣相投,二人都怀有恢复中原壮志,经常相互交游并一起唱和。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他们一起游览信州的云洞。在那里,韩元吉立即写了一首名为《又水洞》的诗,而作者则写下了这首词,作为他们之间的和章。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品中的主题是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作者通过引用陶渊明的形象,表达了自己宁可退隐也不向当权者屈服的态度。他将自己与陶渊明联系起来,以表达对友情的思念和对陶渊明的敬仰。作者借用菊花的高尚品格来寄托自己的心胸,并通过倒装句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平和渴望借酒消愁的心情。然而,作者却没有得到朋友的陪伴和送酒,这使得他感到孤独和失落。文章末尾通过扇面障尘的比喻,深刻揭示了作者对陶渊明内心的理解,并将陶渊明的形象与韩尚书的坚持不苟且的态度进行了对比。

下片则以重阳节的相知之乐为主题,通过描写作者与韩尚书的相知投缘之乐,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作者通过对比自己遭受陷害的经历,向南宋王朝表达了愤怒的抗议。当作者想象到韩尚书将来归朝的情景时,既为韩尚书的得归仙班而高兴,也为自己的隐居无伴和抱病独登高台而感到伤感。文章结尾以描写送别韩尚书的情景,表达了对友情的依依惜别和孤独寂寞之感。

整篇文章通过对陶渊明和韩尚书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自身境遇的思考。通过借用陶渊明和韩尚书的形象,作者深刻地表达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同时,文章运用了倒装句和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效果。整体而言,这篇赏析通过对友情和自身境遇的思考,展现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水调歌头·九日游云洞和韩南涧》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辛弃疾的照片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词人。他原名坦夫,后改名幼安,又有别号稼轩,是汉族,出生于历城(今山东济南)。辛弃疾出生时,中原地区已经被金兵占领。

辛弃疾在21岁时参加了抗金义军,不久后回到南宋。他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的安抚使职位。一生致力于抗金事业,曾上书《美芹十论》和《九议》,提出了战守之策。他的词作表达了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进行了谴责。同时,他也创作了不少描写祖国河山的作品。他的词题材广泛,善于运用前人典故,风格既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

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时执政者的主和派政见不合,他后来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辛弃疾的一生充满了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词作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南宋词坛的巨星。

猜您喜欢

马说

唐代 韩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祗 同:衹)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食马者 通:饲马者)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饮酒·其五

魏晋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代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