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白帝城中,遮天乌云涌出了城门,在白帝城下,瓢泼大雨像打翻了的水盆。
峡江急流的吼声像雷霆在轰击,翠树苍藤笼罩的烟雾使日月为之发昏。
战马不如归耕的牧马闲逸,战乱使原有千户人家而今只有百家尚存。
最为哀痛的是因战乱失去丈夫的妇女们还被赋敛盘剥得精光净尽,听吧,在秋天原野上正在放声痛哭的是哪座荒村?
注释:
白帝:即白帝城。这里的白帝城,是实指夔州东五里白帝山上的白帝城,并不是指夔州府城。
翻盆:即倾盆。形容雨极大。
戎马:指战马,比喻战争。归马:从事耕种的马。出自《尚书·武成》“归马放牛”,比喻战争结束。
诛求:强制征收、剥夺。
恸哭:失声痛哭。 秋原:秋天原野。
《白帝》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杜甫寓居夔州期间。当时,西川地区正处于军阀混战的时期,烽烟四起,战乱不断。同时,吐蕃也频繁入侵蜀地,给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困扰。诗人杜甫亲眼目睹了这连年的混战,深深感受到了人民的苦难和困境,内心充满了忧愁和悲痛。
在这样的背景下,杜甫站在白帝城上,俯瞰着四周流离失所的百姓,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慨和思考。他看到了无数的难民,他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生活在战乱和动荡中。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绝望和无助,他们的身体被战火摧残得狼狈不堪。诗人深深地感受到了这些百姓的痛苦和无奈,他们成为了战乱的牺牲品,无法逃离这个苦难的境地。
诗人的心中充满了对战乱的痛恨和对百姓的同情。他深知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是无法言喻的,他也深知百姓渴望和平和安定的心情。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绘白帝城上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对战乱的痛心和对百姓的关怀。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歌,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觉,呼吁和平与安宁。
这首诗作以其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成为了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向往和对人民的关怀。这首诗作在唐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也成为了后世文人墨客的借鉴和启示。
《白帝》创作背景详情»
首写景描绘了一幅凄凉萧索的秋原荒村图,展现了安史之乱后唐代社会的疮痍景象。诗的首联运用了民歌的复打句法,描写了峡江云雨翻腾的奇险景象,通过城高和大雨倾盆的描写,突出了城市的高峻和雨势的急骤。下一联具体描写了雨景,运用了当句对和对偶,形象凝炼而集中,传达了雨势的急骤。这两联先以云雨寄兴,暗写时代的动乱,为后面描绘社会面貌做铺垫。后半首境界陡变,由紧张激烈化为阴惨凄冷,描写了雨后萧条的原野,荒原上的归马和被洗劫后的村庄,展现了社会的疮痍和荒凉。整首诗意境变化参差错落,大开大阖,通过描绘自然景象和社会面貌,表达了对时代动乱和社会疮痍的思考和感慨。 《白帝》赏析详情»
杜甫(712-770)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为“诗圣”。他的字是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他出生在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是汉族。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的诗歌表达了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展现了他高尚的人格。他的诗被称为“诗史”,约有1400余首被保留了下来。他的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759-766年间,杜甫曾居住在成都。后世为了纪念他,在成都建立了杜甫草堂。杜甫的诗歌以其真实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他的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民的苦难。他的诗歌主题广泛,包括政治、社会、自然和人生等方面。他的作品中也包含了对自己个人经历和情感的表达。
杜甫的生平和创作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被视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之一。他的诗歌不仅在中国广为传诵,也被翻译成多种语言传播到世界各地。他的作品至今仍然被人们广泛阅读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