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冬》原文赏析

  • tiān
    jìng
    shā
    ·
    dōng
  • [
    yuán
    dài
    ]
    bái
  • shēng
    huà
    jiǎo
    qiào
    mén
    bàn
    tíng
    xīn
    yuè
    huáng
    hūn
    xuě
    shān
    qián
    shuǐ
    bīn
  • zhú
    máo
    shè
    dàn
    yān
    shuaī
    cǎo
    cūn

原文: 一声画角谯门,半庭新月黄昏,雪里山前水滨。
竹篱茅舍,淡烟衰草孤村。


相关标签:冬天孤独忧伤天净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在黄昏时分,城门上哀婉的号角声久久不停。夜幕降临,新月升起,照亮了半个庭院,山上被白雪覆盖,山前的水缓缓流淌。水边有一座有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和暮霭中弥漫开来,扩散开来。

注释:越调是宫调的名字。天净沙是一首曲牌的名字,属于越调。

画角是古代军中用来在黄昏和黎明时报警的号角。

谯门是建有望楼的城门,古代用来防止盗贼和敌人入侵,京城和州郡的城门都建有望楼。

水滨指靠近水的地方。

淡烟是指轻淡的烟雾。 《天净沙·冬》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白朴是在一个动乱的时期出生的,他所生活的国家也正处于亡国之境。在他还很年轻的时候,他就经历了家国的破亡,不得不在兵乱中逃难。在流离失所的过程中,他还失去了母亲。白朴的父亲白华曾经先仕于金朝,后来降服于宋朝,最终又归顺于元朝。这一系列的变迁使得白华的心情变得非常复杂。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者创作了这首小令。这首小令或许是表达了白朴对于家国破亡的痛苦和流离失所的无助,也可能是表达了白华对于自己心境的复杂和矛盾。无论如何,这首小令都是在动乱和亡国的背景下创作的,它反映了作者对于这个时代的思考和感受。 《天净沙·冬》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这首小令通过运用诗歌创作的传统手法,构成了一幅富有意境的诗画。它选择了一个黄昏的城郊作为描绘冬景的具体环境,通过冷月、黄昏、雪山、水滨、淡烟、衰草、茅舍、孤村等清寒凄迷的意象,表达出一种悲凉和无望的孤寂心境。

开篇首句就将读者带入了一个气氛苍凉的环境中:在暮色中显出轮廓的谯门,萦绕在谯门内外悠远而哀婉的角声,这是画面的一侧。接着作者将视线转向四方:随着黄昏夜幕的降临,新月冉冉升起,月光斜照着半个庭院;山坡上覆盖着白雪,山前溪流蜿蜒。水边有着竹篱茅舍的孤村,升起几缕轻烟,在衰草暮霭中弥漫着,扩散着。冷月、黄昏、雪山、水滨,已是清寒凛冽;淡烟、衰草、茅舍、孤村,又显寂寥冷落,更有谯门一声寒角,平添一分悲凉。虽然画角声打破了这冬季黄昏的寂静,却又于凄清中平添了一种肃杀森严的气氛,空气中弥漫的是孤寂和无助的忧伤。

这首小令与《天净沙·秋》在写法上相近。它们都是通过字字写景,而未直接抒发、陈述作者的情感。作品所要表现的情绪意蕴,是在对景物的描述中透露、折射出来的。它们也都是通过一组自然景物的意象组合,来构成一幅富有特征的画面。此外,这首曲子所表现的情感也不是一时一地有特定具体内容的情感,它所传达的是一种情调、一种意绪、一种内心状态。

从时序上看,《天净沙·秋》写了落日残霞,而这首曲子写的是落日已经隐没山后,新月已经现于天际。从“秋”到“冬”,从“情”到“景”,都是从寥落、凄清进一步发展为悲凉和无望的孤寂。人们或许可以将《天净沙》四首不仅理解为对季节更替的描绘,而且进一步理解为对情感和人生体验,从欢快而明净到寥落、孤寂之间的发展。这样,这四支曲子所构成的便是内部情感联系的整体。 《天净沙·冬》鉴赏详情»

元代诗人白朴的照片
白朴

白朴(1226—约1306)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他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是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关于白朴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的出生年份大约在1226年左右,去世时间约在1306年左右。这些年份只是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推测得出的,并非确凿无疑的事实。

总的来说,白朴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曲作家,他的作品对元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演出,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

猜您喜欢

塞下曲

唐代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夜上受降城闻笛

唐代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回乐烽 一作:回乐峰)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山中雪后

清代 郑燮

晨起开门雪满山,雪晴云淡日光寒。
檐流未滴梅花冻,一种清孤不等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