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的山峦如桃花般红艳,柳树如翠绿的丝带般婀娜。温暖的阳光照耀着大地,柔和的春风轻拂着面庞。楼阁上的帘子被卷起,我凭栏远望。院子里的杨柳依依,秋千轻轻摇动。院外黄莺啼鸣,燕子翩翩起舞,小桥旁的花瓣飘落。
注释:
1. 和风:指春季的微风。
2. 阑干:即栏杆。
3. 帘栊(lóng):窗户上的帘子。栊,窗户。
4. 啼莺舞燕:即黄莺在歌唱,春燕在飞舞。
5. 飞红:花瓣飞舞,指落花。
《天净沙·春》译文及注释详情»
白朴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诗人。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南宋朝廷在金国的侵略下覆灭,许多文人士族被迫离开京城,流亡他乡。白朴也是其中之一,他在宋亡后寓居金陵(现在的南京),开始了他的流亡生涯。
在这个时期,白朴的心情无疑是沉重的。他目睹了祖国的覆灭,亲眼看到了战火蔓延和人民的疾苦。他的诗歌《天净沙》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天净沙》是白朴的四首诗中的第一首,它描绘了一个荒凉而寂静的景象。诗中的“天净沙”指的是天空和沙漠,这里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沙漠也没有一丝生机。整个景象给人一种凄凉和孤寂的感觉。
白朴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他内心的苦闷和对祖国的思念。他用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一个被战争摧毁的世界,以及人们在其中的无助和无奈。诗中的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对家园的眷恋和对和平的渴望。
尽管白朴身处异乡,但他的诗歌却流露出对祖国的深深眷恋。他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家园的思念和对和平的向往,同时也希望能够唤起人们对战争的警醒,让他们珍惜和平的来之不易。
白朴的《天净沙》是一首富有情感和思想深度的诗歌,它不仅反映了作者个人的心情和遭遇,也折射出了整个时代的悲壮和无奈。这首诗不仅是白朴的创作背景,也是他对战争和流亡生活的思考和抗争的体现。
《天净沙·春》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天净沙·春》这首词进行了分析和解读。词人通过选择早春时节的景物,描绘出了一个春风和煦、暖阳明媚、风物润泽的春景图。在写法上,词人采用了白描的手法,通过三幅画面展开想象。
首先,词人以“春山暖日和风”开篇,交代了时令背景,描绘了远山绿林、明媚暖阳、春风和煦的美好画面。这一句突出了春天已经来到的实境,给人一种舒畅的感觉。
接着,词人由远及近,从“春山”推移至“楼阁”与“院中”的景物。在明媚的春光中,“阑杆楼阁帘栊”映照着“春山”的新绿,沐浴着“暖日”明媚,披拂着“和风”的温情。而“杨柳秋千院中”一句,则描绘了幽静雅致的小院,有傲然的白杨和婀娜的垂柳,特别是树下的秋千荡来荡去,充满了诗情画意。
最后,词人的目光转移到庭院和旷野上,描绘了啼莺歌唱、燕子飞舞、小溪流淌的景象。这些描写营造出一个令人陶醉的氛围,使作品更显得和谐、意趣盎然。
整首词以“春”为题,像一幅水墨山水画,寥寥几笔却清丽隽永。词人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体验,写出了新的意境和格调。这首词通过描绘春天的景物,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给人以愉悦和舒畅的感受。
《天净沙·春》赏析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描述了一支曲子的特点和运用了列锦的修辞方式。文章指出,这支曲子通过绘画技法描绘了春天的景物,从不同空间层次展示了充满生机和春意盎然的画面。文章提到,暖和啼莺是最能体现春天特征的形容词,而舞燕和飞红是庭院中生机盎然的景物。曲子的主人公是一位女子,她站在栏杆之旁,帘栊之下,窥探着春天的景致。她眼中的春天更加细腻、秀美。
文章还介绍了列锦这种修辞方式。列锦是一种特殊的句式,全句由名词或名词短语组成,没有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却能起到写景抒情、叙事述怀的效果。运用列锦可以达到凝炼美、简约美、含蓄美、空灵美和意境美的表达效果。类似于影视镜头巧妙剪辑的效果,列锦能够激发读者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言有尽而意无穷。
总的来说,这篇鉴赏文章通过描述曲子的特点和运用列锦的修辞方式,展示了曲子所描绘的春天景物的美丽和生动。同时,文章也说明了列锦这种修辞方式的独特之处和表达效果。
《天净沙·春》鉴赏详情»
白朴(1226—约1306)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曲作家、杂剧家。他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他是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附近),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终身未仕。
白朴与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合称为元曲四大家。他的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月英花月东墙记》等。
关于白朴的出生和死亡的具体时间,文献中并没有明确的记载。根据历史学家的研究,他的出生年份大约在1226年左右,去世时间约在1306年左右。这些年份只是根据相关文献和研究推测得出的,并非确凿无疑的事实。
总的来说,白朴是元代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曲作家,他的作品对元曲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代表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演出,展示了他在文学创作方面的才华和造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