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月亮已经收起了光辉,天空中云淡淡的,地上有霜。天色已经开始黎明。此时即将远行西去的人,心情最为苦楚。美人儿紧握着我的手,为了送我上分别的岔路口,她把朱红的大门慢慢地打开。她娇美的脸庞和婀娜轻盈的身姿,她久久地站着,没有说话,只是流泪。我的心都要痛断了,又怎么忍心回头再看她一眼呢?
我乘坐的小船,就这样急急地随着水波离开了。船家急于赶路,不理解分离者的心情,哪里知道离别的情绪会以千种方式袭击心头!我只能心怀怨恨,含情脉脉,这满腹的话又能对谁说呢?等我再回头时,重城已经看不见了。寒飕飕的秋江上,只能隐约地看到天边有两三株烟雾弥漫的远树。
注释:月华收:指月亮落下,天气将要破晓。
临歧:岔路口。此处指临别。
轧轧:象声词,形容门轴转动的声音。
争忍:怎么忍心。
方寸:指心绪,心情。
脉脉:含情脉脉的样子。
《采莲令·月华收》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描写了一对恋人的离别情景。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描写,展现了女主人公的娇媚和作者自己的离愁。上阕着重描写了女主人公的情态,她娇媚地站在那里,默默流泪。这十一个字生动地描绘了一个美丽多情的女子,令人怜惜。为了增加离别的凄苦感,作者在描写女子之前,特意写了门开的声音,营造了气氛。门开有声音,而女子的送行却无声无言,这种有声与无声的对比,构成了一幅令人心碎的画面。下阕描写了作者自己的落寞情绪,与心爱的女子分别,这是一种难以接受的现实。如果一切停止不动就好了,那样自己和心爱的人就不会分离,爱情就能永恒。可惜命运却让扁舟匆匆前行,不久之后,心爱的人所在的城市就再也见不到了。
全词到此为止,作者已经尽情倾诉了离别之苦。为了更加强调凄苦悲切的氛围,作者以景色作为结尾:在清寒的江流那边,只剩下几棵被烟云笼罩的树!这种以景色来表达情感的手法在古代词曲中并不罕见,但是这首词将景色的描写放在全词的末尾,就像古代歌曲中的“乱”,将前面所描绘的各种情绪推向了高潮。
斜月西沉,霜天破晓,执手相送,情何以堪!这首送别词既表达了送行者的无限依恋,也表达了行人的感怀。通过层层展开送别和别后相思的情景,深刻细致地描写了人物的感受。最后以景色来结束,更加增添了情感。整首词的叙述展开有序,层次清晰而又曲折动人。不仅情景“妙合”,而且写景、抒情、叙事自然融合,完美一致。体现了柳词的特色。
《采莲令·月华收》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