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冰雪融化得无影无踪,晨风让人感觉暖意无比,东郊道路两旁满眼春光。阳光温暖,景色宜人,调和滋润的云露,尽染长长堤岸上那无边的芳草。失群的孤雁忧戚的往回飞去,江水和天边连成一线,杳杳幽远。远山已改变了原有的颜色,用尽目力远望千里之外的山峰,犹如淡扫娥眉。静静的凭靠着高楼的栏杆,我独自远眺。
注释:倾杯: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又名《古倾杯》、《倾杯乐》等,《乐章集》有七调,此词为“林钟商”。双调一百八字,上片十二句五仄韵,下片八句六仄韵。
冻水:冰水。消痕:这里是融化的意思。
迟迟:舒和的样子。淑景:日影,此指春天的阳光。景,通“影”。
断鸿:失群的孤雁。
杳杳:悠远。
目极千里:纵目千里。
危樯:高耸的桅杆。迥眺:远望。
韶光:春光。
帝里:帝京,指北宋京城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烂漫:色彩鲜丽。继日恁:天天如此。
量金:用量器计量黄金,喻不惜重价。买笑:指狎妓。
《倾杯·冻水消痕》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以婉约清新、情感真挚而著称。在他的词作中,常常描绘江南的美景和人们的生活情趣。而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正是在柳永游历江南时的冬春之交。
词中提到了“冻水消痕”,这说明此词作于寒冷的冬季。冬天的江南,虽然没有北方那样严寒的天气,但也有寒冷的冻水。这一景象与江南的温暖气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而词中还提到了“长堤芳草”,这是江南地区常见的景象。江南地区水乡众多,河道纵横交错,沿岸的长堤上常常生长着茂盛的芳草。这些芳草在冬春之交的时候,可能已经开始抽芽,给人一种春天即将来临的感觉。
综合来看,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应该是在柳永游历江南时的冬春之交。在这个时候,江南的冻水正在消融,长堤上的芳草也开始抽芽。柳永在这样的环境中感受到了江南的美景,于是创作了这首描绘江南风景的词作。这首词以其清新婉约的风格,表达了柳永对江南美景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倾杯·冻水消痕》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以描写春日的景色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运用韵律手法,展现了早春的美丽和词人内心的情感。
词的上片以描写春日的景色为主,通过使用四字骈偶句和短句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早春的景物。词的开头以“冻水消痕”、“晓风生暖”来描写冰雪融化和晨风送暖的景象。接着,词中运用了“春满东郊道”来表达春天充满了整个郊野的意境。通过使用动词“消”、“生”、“满”,词中展现了春天的变化和活力。接下来的“迟迟淑景”和“烟和露润”则表达了春阳的和暖和烟雾的湿润,进一步渲染了早春的气氛。最后一句“偏绕长堤芳草”描绘了长堤上绿草如茵的景象,表现了春阳和烟露对万物的滋润。接着,词中出现了“断鸿”一词,将场景从长堤提升至天空,描绘了北归的鸿雁的身影,衬托出江天的广袤和悠远。最后三句“遥山白远天”以拟人的笔法描写了刚刚染上新绿的远山,给人以闲雅秀逸之感。结尾的“目极千里”则表明这些景色并非词人亲自游览所见,而是他站在危楼上远眺所得。
然而,尽管春景如此美丽,词人却无意来游览,这其中必有缘故。词中的“断鸿”意象透露了一些信息,词人选择了一只失群的孤雁,为下片的抒情感埋下了伏笔。
下片以“动几许、伤春怀抱”为开头,通过“动”字的引导,将上片描绘的春景与词人内心的“伤春怀抱”联系起来。这一关键词与上片的“断鸿”意象相呼应,正是词人自身形象的喻托。接下来的几句通过“念”、“想”、“追思”等词语,逐层展开词人内心的情感。整首词所抒发的正是词人对春天的思念和伤感。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运用韵律手法,这首词展现了早春的美丽景色和词人内心的情感,给人以深深的感受。
《倾杯·冻水消痕》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