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昨夜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了,今夜又是如此。睡前独自饮酒,一直到初更时分才醉醺醺地归来。刚过中夜,又被惊醒,是为什么事呢?寒冷的天气,微风细细,吹动花格窗子,灯火摇曳不定。
深夜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想要重温旧梦,却难以继续。心中无限情绪,情人却在万里之遥。这良辰美景,空有相思的情意,却没有相见的办法。
注释:
婆罗门令:词牌名。
恁:如此,这样。
和衣睡:穿着衣服裹着被子睡觉。足见寂寞无聊之极。
疏窗:雕有花格的窗子。宋·黄裳《渔家傲》:“衣未剪,疏窗空引相思怨。”
摇曳:来回晃荡的样子。
展转:即“辗转”。
云雨:指男女欢合,出自宋玉《高唐赋》。
攲(yi)枕:斜倚枕头。攲,依靠。
咫尺千里:比喻距离虽然很近,但很难相见,好像是远在千里之外一样。 咫,周制八寸,合今制市尺六寸二分二厘。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译文及注释详情»
柳永是中国宋代著名的词人,他出身于官宦世家,从小就对诗词有着浓厚的兴趣,并怀揣着功名用世的志向。然而,在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了他的家乡,开始了漂泊的生活。
柳永最初流落到了杭州,这座美丽的城市给了他许多灵感和创作的机会。在杭州,柳永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他常常去听歌舞表演,欣赏美妙的音乐和动人的舞蹈,同时也结交了许多艺术家和文人。这段时光对柳永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词作中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情感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后来,柳永又流落到了苏州,这座城市以其繁华和文化底蕴而闻名。在苏州,柳永继续享受着自由自在的生活,他常常游历于园林之间,欣赏着美丽的景色,感受着大自然的魅力。这些美好的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他的词作中充满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
这篇词作正是柳永在杭州、苏州流浪时所作。它展现了柳永对浪漫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通过这首词,我们可以感受到柳永内心深处的情感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渴望。这也是柳永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他在这段流浪生活中不断地探索和成长,为后来的词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创作背景详情»
词以描写羁旅者中宵酒醒的情景为主线,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和对情人的相思之情。
词的上片以“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为开头,通过连写两夜的情景,展现了游子在羁旅生活中的苦辛和孤眠的滋味。这两句几乎逐字重复,传达出了游子因生活单调而感到不耐烦的情绪。
接着,词中插入了“小饮归来,初更过,醺醺醉”三句,写出了在入睡之前,词人先喝了一阵闷酒。虽然只是小饮,但仍然醉醺醺地归来。这三句既说明了为何和衣而睡的原因,又为下文写追寻梦境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中夜后、何事还惊起?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摇曳”用设问的语气,加强了表情作用,使读者感受到梦醒人的满腔幽怨。词人描述了梦醒后的感受,寒冷的天气和细细的风,以及闪烁的灯光,通过肤觉和视觉的感受,进一步加深了读者对词人内心孤寂的理解。
下片则撇开景语,继续写词人孤眠寂寞的心情。词中写道“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词人此时展转反侧不能成眠,想要重温旧梦,但却无法再次实现。通过反衬手法,词人表达了梦越好,醒后越可悲的痛苦。相思情切与好梦难继成了尖锐的矛盾。
最后两句“寸心万绪,咫尺千里”则极写词人复杂的心绪,每一句中都有强烈的对比。词人的内心负荷沉重难堪,而距离却近在咫尺,这表现出梦见而醒失之的无限惆怅。
最后一句“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则表达了词人对美好景色和良好天气的感叹,同时也表达了词人和情人之间相思的情感,但却没有实现相互怜爱的计划。
整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对比手法,将词人的离愁和对情人的相思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读者在阅读中能够感受到词人内心的孤寂和痛苦,以及对美好的渴望和无奈。
《婆罗门令·昨宵里恁和衣睡》鉴赏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