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半夜从梦中惊醒。静静地一边细听一边屈指数着漏滴声。床前只有将要燃尽的流泪红烛相伴。暗自引发我无限的离别之情。独自躺在床上到现在已辗转反侧了千馀遍也无法入睡。怎奈独自而眠,任凭数重鸳鸯被也无法感到温暖。
可悔又可叹的是,当初不该轻易分离。到如今独自无聊,正望眼欲穿愁断肠。如此情深意浓如何才能和好如初?纵然确有日后相聚和美的愿望,奈何这片刻的难过,怎么才能够得以马上相见?
注释:
⑴安公子: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乐章集》注“般涉调”、“中吕调”,此词为“般涉调”。双调一百五字,上下片各八句六仄韵。
⑵梦觉:梦醒。干宝《搜神记》:“忽如梦觉,犹在枕旁。”清宵:清净的夜晚。萧统《钟山讲解》:“清宵出望园,诘晨届钟岭。”
⑶银箭:指银饰的标记时刻以计时的漏箭。司马光《宫漏谣》:“铜壶银箭夜何长,杳杳亭亭未遽央。”
⑷啼红:指蜡烛之红泪。
⑸云愁雨恨:指夫妻之欢。
⑹展转:同“辗转”,翻来覆去。《楚辞·刘向》:“忧心展转,愁怫郁兮。”
⑺怎向:犹怎奈,奈何。黄庭坚《转调丑奴儿·得意许多时》:“而今目下,恓惶怎向,日永春迟。”
⑻堪:可以。
⑼不合:不该。许岷《木兰花·小庭日晚花零落》:“当初不合尽饶伊,赢得如今长恨别。”
⑽厌厌:疲倦,精神不倦。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 曹蜍李志虽见在,厌厌如九泉下人。”
⑾眼穿肠断:形容思念之切。眼穿,犹言望眼欲穿。韩愈《酒中留上襄阳李相公》:“眼穿常讶双鱼断,耳热何辞数爵频。”肠断,形容极度悲痛。 干宝《搜神记》卷二十:“临川东兴,有人入山,得猿子,便将归。猿母自后逐至家。此人缚猿子於庭中树上,以示之。其母便搏颊向人,欲乞哀状,直谓口不能言耳。此人既不能放,竟击杀之,猿母悲唤,自掷而死。此人破
《安公子·梦觉清宵半》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词的创作年份无法确定,但通过词中的内容可以推测出一些情况。词中提到了“虽后约、的有于飞愿”,这句话暗示了夫妻和睦的比喻,因此可以推断这首词是柳永思念妻子时创作的。另外,词中还提到了“当初不合轻分散”,这表明这首词是在早年与妻子发生矛盾后南游时创作的。柳永在外漂泊,梦中惊醒后回忆起娇妻,因此产生了创作这首词的感觉。 《安公子·梦觉清宵半》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词是柳永以近于俚俗的语言写成的一首相思之作。与同类题材不同的是,词中的词人与恋人可能是因为一点小事而吵架,导致他们“轻分手”。如今,词人深感自己当初的轻率,独自度过着难熬的长夜,内心涌起一浪一浪的情感波澜。
柳永的抒情作品通常上片铺叙景物,下片为内心独白。而这首词中,景语仅有“床前残泪烛”一句,其余皆为情语。这样的写法使得词中所抒之情倍感突出、充盈,也可见此情非由外物触发,而是无时不萦绕在词人心中。
上片以“梦觉清宵半”开头,明确时间为“夜半”,主人公的情状难以再入眠。接下来,通过“银箭”、“残沿烛”、“鸳被”三种意象来叙述情感。这三种意象与主人公的行动紧密相连。在这里,“银箭”代指古代计时漏壶滴漏的声音,表示时间在一秒一秒地缓慢流逝。此刻,词中的主人公正屈指细数这单调的滴答声,表现出他深夜无眠的寂寞和无聊。蜡烛已经燃尽,烛泪将要残尽,表示夜已深,只有烛泪“啼红”陪伴着主人公,进一步描绘出他的孤单。而“鸳被”本来象征着男女之间的欢爱,但现在主人公却是“孤眠”,昔日的欢爱已成过去,所以他一个人在被子里“展转千余遍”,无论它有多么“数重”,仍然感觉不到温暖,再次写出词人内心的凄凉。这三种意象成为叙事叙情的关键物。在上片中,三种意象通过直接写情写事的句子相互串联。首句直接写出主人公夜半醒来,难以再入眠,引出第一个听觉意象“银箭”;长夜不眠后出现第二个视觉意象“残泪烛”,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意象引出“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的情语,直接表达了旧日欢情带来的无尽忧伤。从旧日欢情联想到“鸳被”这一意象,于是“展转千余遍”,“孤眠不暖”,将孤独寂寞的难耐之情写尽。
下片直接抒发内心情感,首先以“堪恨还堪叹”一句总结了这段不了情缘引发的各种情味,然后分别描写了内心的层层情感波澜。后悔“当初不合轻分散”是其中一层,这句话借用了许岷《木兰花·小庭日晚花零落》中的句子:“当初不合尽饶伊,赢得如今长恨别。”虽然使用了典故,但也写实了词人的内心感受。接下来的“厌厌独”
《安公子·梦觉清宵半》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