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深秋的冷风吹动了鸳鸯瓦上的霜花,冷风吹过绿色的帷幕,吹到陈阿娇的身上,微微带着寒意,静悄悄的长门宫一直锁着大门,满院子的晚秋景色。眼看着盛开的菊花,(想起了这是登高的时节),重阳节时却独自在长门宫内落泪,泪水常常将脸上的胭脂花粉冲浇得残缺不全,听到皇帝的鸾车铃声离长门宫都很远。
注释:飒(sà)飒:象声词,指风声。
鸳瓦:鸳鸯瓦,即成双成对的瓦。
翠幕:绿色的帷幕,指陈阿娇的床帐。
长(cháng)门:长门宫,即陈阿娇失宠于汉武帝后所居之宫。
深锁:紧紧的锁住。
满庭:长门宫的庭院。
重阳:重阳节,乃是农历的九月九日。
长(cháng)是:经常是。
淹残粉面:泪水将脸上的胭脂花粉冲浇得残缺不全。
鸾辂(lù):鸾车,皇帝所乘坐的车子。
殢(tì ):困扰,纠缠不清。
纨扇:是一种细绢所制的团扇。
辇(niǎn):皇帝所乘坐的车子。
陡(dǒu)顿:猝然变化。
今来:如今。
昭阳飞燕:昭阳,指昭阳宫;飞燕,指赵飞燕。因赵飞燕居于昭阳宫,因此称为昭阳飞燕。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一首词的创作年代和背景。根据描述,这首词的具体创作年代无法确定,但是词中使用了陈皇后与班婕妤的典故。结合柳永的生平经历,可以推测这个典故是柳永用来隐喻自己当初不应该离开汴京,希望得到皇上重新重用的。因此,这首词应该是柳永晚年在苏杭做官时创作的。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讲述了一首词的上阕和下阕的内容和特点。
词的上阕以陈皇后失宠被幽禁于长门宫的故事为主线,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来渲染气氛。词的开头以“霜落声”来反衬环境的静寂,以“霜飘”来暗示秋季的寒凉。接下来通过描写“翠幕”、“长门”和“庭院”,展现了静寂和寒凉的氛围。通过这些描写,词中充满了凄清和冷寂的情感。最后,词中提到了被重阳冷雨“淹残粉面”的菊花和被泪水“淹残粉面”的人,表达了陈皇后被困长门宫的悲苦。词的上阕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巧妙地暗示了宫怨的主题。
词的下阕讲述了赵飞燕谗害班倢伃而独得成帝宠幸的故事,通过对比来展现美丑之间的差异。词中提到了失宠的妃嫔班婕妤,她曾以纨扇自比,表达了自己被遗弃的哀怨之情。柳永认为班婕妤失宠的原因是因为她不肯阿顺君王,而赵飞燕则能够逾越札制,成为“宫中第一妖娆”的人。词中的一些词语如“陡顿”、“第一妖娆”、“却道”等,表达了词人对这种现象的嘲讽。
整首词善于将用事与时景相结合,通过景物描写和意象的运用,营造出悲怆的气氛。这是本词的最大特点。
《斗百花·飒飒霜飘鸳瓦》赏析详情»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也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汉族家庭,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被称为柳七。他在宋仁宗朝考中进士,后来担任屯田员外郎的官职,因此被称为柳屯田。
柳永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一生致力于词的创作,自称“白衣卿相”。他的词作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的慢词较多。他的词作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因此在当时广泛流传,人们常说“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他是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柳永的代表作品包括《雨霖铃》和《八声甘州》。《雨霖铃》以描写雨夜中思念之情为主题,表达了对离别的思念之情。《八声甘州》则以描写甘州的美景和离别之苦为主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这两首词作都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情的表达而广受赞誉。
关于柳永的生平和死亡,由于历史记载的不完整,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传说,柳永在约1053年去世,享年约66岁。他的词作虽然在他的一生中广泛流传,但他本人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官职和荣誉。然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被广泛传颂,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