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日美景正好,院前池塘清清,你也悠闲自在。
西边林中静静悠悠,柴门之外远山绵绵。
苍翠山色横亘千里,挺拔山峰直出云间。
山峰高峻仿佛回到秦国时代,重重叠叠如荆门关般险要。
细雨后的黄昏即将坠落的夕阳斜斜地照耀着,暮霭中飞鸟返回巢穴。
你现在仍是原来那般没有变化,我已是容颜衰败,不复当年。
注释:
崔季重:天宝十二载(753年)任濮阳太守,参见苏源明《小洞庭洄源亭宴四郡太守诗并序》。
濮阳:即濮州,天宝元年(742年)改为濮阳郡,治所在今山东鄫城北。
池上:借用谢灵运《登池上楼》典故。
嵯峨:山峰高峻貌。
合沓:重叠。
荆关:荆门山,泛指险要之地。
夕岚:暮霭,傍晚山林中的雾气。
尚尔:在古汉语里是仍然的意思。
颓颜:犹衰颜。容颜衰老。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译文及注释详情»
崔季重是唐朝时期的一位知名政治家和文学家。他在天宝十二载(753年)被罢免濮阳太守职务后,选择隐居在蓝田山。这个时期正值唐朝政治风云变幻,社会动荡不安。崔季重的隐居选择可以被视为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以及对清静自然生活的向往。
崔季重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他在政治生涯中曾经历过许多挫折和困扰。他的才华和正直使他成为朝廷中备受推崇的人物,但也因此引来了嫉妒和阻挠。在天宝十二载,他被罢免太守职务,这对于一个一直以来秉持忠诚和正直的崔季重来说,无疑是一次巨大的打击。
面对政治的黑暗和社会的不公,崔季重选择了隐居蓝田山。蓝田山位于唐朝的京城长安附近,山清水秀,风景宜人。这里的宁静和自然环境成为崔季重追求内心平静和自由的理想之地。他在这里远离尘嚣,与大自然为伴,寻找心灵的安宁和自我价值的肯定。
崔季重的隐居生活并不是逃避现实,而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思和抗议。他通过诗歌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愤懑之情,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美好的赞美和向往。他的诗作中常常描绘了蓝田山的山水景色,以及他在山中的生活和思考。这些诗作不仅展示了崔季重的文学才华,更传递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崔季重的隐居生活和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作品被后人广为传颂,成为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他的隐居选择也成为了后来文人士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参考。崔季重通过自己的行动和文学创作,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了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
《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创作背景详情»
王维(701年-761年,一说699年—761年),字摩诘,汉族,河东蒲州(今山西运城)人,祖籍山西祁县,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他被称为“诗佛”,被苏轼评价为:“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王维于开元九年(721年)中进士,后任太乐丞。他是盛唐诗人的代表之一,现存有他的诗作400余首,其中一些重要的作品包括《相思》、《山居秋暝》等。
王维对佛学有深入的研究,受到禅宗的影响很大。他的名字和字“摩诘”来源于佛教经典《维摩诘经》。王维不仅在诗歌创作上有成就,他的书画也非常有名,被认为是多才多艺的艺术家。此外,他还精通音乐。他与孟浩然一起被称为“王孟”,是唐代文学史上的重要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