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登上这白云缭绕的万山峰岭,心头升起一种超脱尘俗的喜悦。
我试着登上高山遥望远方,心情早就随着鸿雁远去高飞。
愁绪每每是薄暮引发的情绪,兴致往往是清秋招致的氛围。
在山上时时望见回村的人们,走过沙滩坐在渡口憩息歇累。
天边林中树木好似颗颗荠菜,俯视江畔的沙洲好比是弯月。
什么时候能载酒来这共饮,于重阳佳节对酌同醉。
注释:
万山:万山,一名汉皋山,又称方山、蔓山,在湖北襄阳西北十里。
张五:一作“张子容”,兄弟排行不对,张子容排行第八。有人怀疑张五为张八之误。
“北山”二句:晋陶弘景《诏问山中何所有赋诗以答》:“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这两句由此变化而来。北山:指张五隐居的山。北:一作“此”。隐者:指张五。
相望:互相遥望。试:一作“始”。
“心随”句:又作“心飞逐鸟灭”、“心随飞雁灭”、“心随鸟飞灭”等。
薄暮:傍晚,太阳快落山的时候。
清秋:明净爽朗的秋天。一作“清境”。
归村人:一作“村人归”。
沙行:一作“沙平”,又作“平沙”。
渡头:犹渡口。过河的地方。
“天边”二句:隋薛道衡《敬酬杨仆射山斋独坐》中有:“遥原树若荠,远水舟如叶。”这两句似是据此变化而成。
荠:荠菜。洲:又作“舟”。
何当:商量之辞,相当于”何妨“或”何如“。
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之极。九月九日故称“重九”或“重阳”。魏晋后,习俗于此日登高游宴。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是关于一首诗的题目中的“张五”指的是谁的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历来存在争议。有一种说法认为,“张五”指的是张諲。张諲曾经隐居在襄阳东南三十里的鹿门山。而孟浩然的园庐则位于岘山附近,北对着万山(也有一种说法是兰山)。因为登临岘山可以远望张五,所以孟浩然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至于这首诗的具体创作时间,目前并没有确切的资料。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介绍了一首临秋登高远望,怀念旧友的诗。诗中通过描绘清秋薄暮的景色,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中运用了洗练严谨的语言,描绘了登高所见的景色,其中“天边树若荠,江畔洲如月”等句子被广为传诵。诗中还引用了陶弘景的诗句“北山白云里,隐者自怡悦”,点明了登高望远的缘由之一。最后四句诗创造出一个高远清幽的境界,展示了农村的静谧气氛和自然界的优美景象。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景色和抒发情感,展示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秋登兰山寄张五 / 九月九日岘》赏析详情»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