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李白的坟墓就在采石江边,坟地周围的野草任意地向天边蔓延。
可悲的是,这座荒芜的坟墓深埋着李白的枯骨,当他还活着的时候,曾经创作过震动天地的诗文。
然而,凡是杰出的诗人,命运多舛,但又没有哪一个诗人的命运像李白一样坎坷悲惨。
注释:
李白墓:唐代大诗人李白死于当涂(今属安徽),最初葬于龙山,元和十二年(817年)正月迁葬至青山。如今,安徽马鞍山南采石山下的采石镇仍保留着他的墓址。过去的诗人常常在这里吟咏。
采石:即采石矶,原名牛渚矶,位于安徽省马鞍山市长江东岸,是牛渚山北部突出于江中形成的地方,江面较窄,地势险要,自古以来是南北大江的重要渡口,也是江防的重要据点。相传李白在这里醉酒捉月时溺死。有太白楼、捉月亭等古迹。
田:指墓地。
可怜:可叹,可悲。荒垄:荒芜的坟墓。穷泉:指埋葬人的地下,即墓穴。
惊天动地:形容发生的事情极为不寻常,令人震惊。这是对李白诗文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感动天地。
但是:凡是。薄命:命运不好,福分差。
就中:其中。沦落:落魄,穷困失意。君:指李白。
《李白墓》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七言诗《李白墓》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799年,当时的作者白居易年仅二十八岁,他身处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见的是一座旧墓,据推测应该是范传正的墓,而范传正的迁葬尚未进行。这座墓的状况已经相当破败,坟墓高度只有三尺,而且日益摧毁。 《李白墓》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白居易的《李白墓》进行分析。文章首先介绍了李白墓的传说,以及现在马鞍山市江心洲的宫锦村和采石的李白衣冠冢的命名来源。接着,文章分析了诗的开头两句,通过描写墓周边环境烘托出了一片萧索悲凉的气氛。然后,文章解读了颔联部分,指出其中的“可怜”、“曾有”等词语展示了李白诗文的伟大和墓地凄凉的矛盾,表达了诗人的悲愤之情。尽管墓地凄凉,但李白的诗文永远留在人间,永远受人喜爱。最后两句提出了诗人对李白命运的同情和不平,再次赞颂了李白的伟大。整篇赏析通过对李白的成就、命运、墓地和后世文坛的对比,赋予了作品惊心动魄的艺术感染力。 《李白墓》赏析详情»
白居易(772年-846年)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他的祖籍是太原,但在曾祖父时迁居下邽,后来在河南新郑出生。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被世人称为“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因此被称为“诗魔”和“诗王”。他的诗作包含了丰富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政治时事、爱情离别等各个方面。他的诗歌风格清新自然,富有感情,深受人们喜爱。
白居易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曾担任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等职位。然而,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享年74岁。他被葬于香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作。他的代表作品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这些作品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
总结起来,白居易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广泛涉及各个方面的题材,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在官场上也有一定的成就,但最终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他的诗作至今仍被人们传诵和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