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原文赏析

  • xuān
    zhōu
    kaī
    yuán
    shuǐ
    xià
    wǎn
    jiā
  • [
    táng
    dài
    ]
  • liù
    cháo
    wén
    cǎo
    lián
    kōng
    tiān
    dàn
    yún
    xián
    jīn
    tóng
  • niǎo
    niǎo
    lái
    shān
    rén
    rén
    shuǐ
    shēng
    zhōng
  • shēn
    qiū
    lián
    qiān
    jiā
    luò
    lóu
    tái
    fēng
  • chóu
    chàng
    jiàn
    fàn
    cān
    chà
    yān
    shù
    dōng
    (
    zuò
    yīn
    )

原文: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无日 一作:无因)


相关标签:写景怀古

译文及注释

译文:
六朝的繁华已经消逝,眼前只见到连绵的青草,天空中飘荡着淡淡的云彩,这景象从古至今几乎没有发生变化。敬亭山像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展开在宣城的附近,飞鸟在山色的掩映中飞来飞去。宛溪两岸,百姓居住在河边,人们唱歌哭泣,水声与岁月一起流逝。深秋时节的密雨,像给上千户人家挂上了层层的雨帘;落日时分,夕阳掩映着楼台,在晚风中传出悠扬的笛声。心中涌起对范蠡的思念,却无法相见,只能看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的烟树而已。

注释:
此诗作于文宗开成(836-840)年间,当时杜牧担任宣州(今安徽宣城)团练判官。城东有宛溪,城东北有敬亭山。城中的开元寺,原名永乐寺,是东晋时建造的。

人歌人哭:指人生中的喜庆和丧事,即生死过程。《礼记·檀弓》中有句话:“晋献文子成室,张老曰:'美哉轮焉!美哉奂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

范蠡:春秋时期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功成之后,为了避免越王的猜忌,乘扁舟归隐五湖。

五湖:传说太湖有五个湖泊。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译文及注释详情»

译文及注释二

译文:
六朝留下的文物已经被草木覆盖,只有这淡远的天空和飘忽的白云依然与古今相同。
苍山翠柏之间,百鸟飞来飞去,世世代代生活在水乡山寨中。
帘幕外的千家承受着连绵的秋雨,日落西山传来悠扬的笛声。
内心里感到遗憾无缘见到范蠡,只好从树木间掠过凝望太湖东岸。

注释:
⑴宣州:唐代的一个州名,位于今安徽省宣城县一带。开元寺:建于东晋时期,最初名为永安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改名为开元寺。水阁:开元寺中临宛溪而建的楼阁。宛溪:又称东溪,位于宣州城东。夹溪居人:夹宛溪两岸居住着许多人家。

⑵六朝:指吴、东晋、宋、齐、梁、陈六个朝代。文物:指礼乐典章。

⑶淡:恬静。闲:悠闲。

⑷人歌人哭:出自《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和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

⑸笛风:笛声随风飘动。

⑹范蠡:春秋末期的政治家,字少伯,楚国宛(今河南省南阳县)人,越国大夫,辅佐越王勾践灭吴,事成后游于齐国,改名鸱夷皮子。到陶(今山东定陶西北),又改名陶朱公,以经商致富。《吴越春秋》中说他“乃乘扁舟,出三江,入五湖,人莫知其所适。”

⑺参差:高低不齐的样子。五湖:指太湖及其相属的滆湖、洮湖、射湖、贵湖等四个小湖的合称,因此可以用作太湖的别称。其他在宣州城之东,属于江苏省。这里指的是太湖。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译文及注释二详情»

创作背景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清新、细腻的笔触和深情的意境而著称。在他的一生中,他游历了许多地方,领略了各种美景,这些经历和感受都成为了他创作的灵感来源。

在开成三年(838),杜牧担任宣州团练判官的职务。宣州是当时的一个重要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文化底蕴。作为一位文人,杜牧对于这片土地上的风景和人文景观充满了好奇和向往。

在这个时期,杜牧游览了开元寺,并登上了寺内的水阁。开元寺是当时宣州最著名的寺庙之一,以其庄严肃穆的建筑和壮丽的景色而闻名。登上水阁,可以俯瞰整个寺庙和周围的山水,这必然给杜牧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这个背景下,杜牧创作了这首诗。他以自己所见所闻为素材,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感悟,将开元寺和水阁的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于人文底蕴的思考,展示了他对于生活和艺术的独特见解。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不仅仅是杜牧游览开元寺的经历,更是他对于人生和世界的思考和感悟。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牧对于自然和人文的热爱,以及他对于艺术和美的追求。这首诗不仅仅是一篇描写景物的作品,更是一种对于生命和存在的思考和表达。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思考起人生的短暂和世事的变迁。

诗人通过描写宣州的景色和历史背景,展现了他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他登临览景,看到六朝的繁华已经消逝,只剩下草色连空,而天空中的淡云闲则一直保持着古今不变的景象。这种对古今对比的感慨,不仅是因为登临所引起的,还有诗人自己的经历。诗人曾在八年前供职于宣州,而现在再次来到这里,他发现自己已经年老,鬓发已经白了,唯有东流的春水依然平静流淌。这种人世变易的感受贯穿整篇诗歌。

诗人通过描写敬亭山和宛溪两岸的景色,将现实与古代相结合。敬亭山如同一面巨大的翠色屏风,掩映着宣城,飞鸟在山色中飞翔,人们在宛溪两岸的居住,伴随着水声,随着岁月流逝。这些景象不仅仅是诗人眼前所见,更是他平时积累下来的印象,在这次登临时被触发出来。这些景象既是现实的,又与古代相呼应,人们的歌哭和水声代表了生老病死的过程,宛溪两岸的人们世世代代聚居在水边。这些景象的描写使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

接下来,诗人描写了深秋时节的密雨和落日时分的楼台。这两种景象虽然在现实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但在诗人的印象中却汇集在一起,成为对宣城和宛溪的综合而长久性的印象。这片天地在时间的长河中保持着不变的面貌,与六朝的文物已经消失、风景依旧的感慨相映照。诗人通过描写这些景象,表达了对客观世界持久性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思考。

整篇诗歌通过描写景色和历史背景,展现了诗人对时间流转和人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宣州和宛溪的描写,将现实与古代相结合,表达了对客观世界持久性的认识,以及对人生短暂和世事变迁的思考。这篇诗歌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鉴赏详情»

唐代诗人杜牧的照片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

猜您喜欢

山坡羊·洛阳怀古

元代 张养浩

天津桥上,凭栏遥望,春陵王气都凋丧;树苍苍,水茫茫,云台不见中兴将。
千古转头归灭亡。
功,也不久长,名,也不久长。

姑苏怀古

唐代 许浑

宫馆余基倚棹过,黍苗无限独悲歌。
荒台麋鹿争新草,空苑岛凫占浅莎。
吴岫雨来虚槛冷,楚江风急远帆多。
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月东流生白波。

怀古

宋代 萧观音

宫中只数赵家妆,败雨残云误汉王。
惟有知情一片月,曾窥飞燕入昭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