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白云飘来,山上的景色更加美好。白云飘去,山上的景色依然如画。山因为云的来去时暗时明,云随着山势高低忽上忽下。
我倚着手杖站在高山云海之中,回头看见山的那边:野鹿睡在草丛里,山猿在玩弄着野花。因为这变幻迷人的云霞,我爱上了这座山峰,它的美无价。我走走看看,那云雾缭绕的山峰,其实也是爱我的呀。
注释:
双调:宫调的一种,元曲中常用的宫调之一。
雁儿落带得胜令:双调曲牌,由《雁儿落》和《得胜令》两个小令曲牌组成。
晦明:时暗时明。晦指昏暗不明。
倚仗:即倚靠在杖上。
云沙:指苍茫空旷、云雾相接之处。
山家:山的那边。家与“价”同音。
行踏:来来往往、边走边看的样子。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1321年,当时的作者张养浩已经五十二岁,正在隐居历城。历城是一个宁静而美丽的地方,远离尘嚣和喧嚣,适合寻求内心宁静和灵感的人。张养浩选择在这里隐居,可能是因为他希望远离世俗的纷扰,专心创作自己的音乐作品。
在这个时期,张养浩已经是一位成熟的音乐家和词人。他的音乐作品以其深情和细腻而闻名,常常表达出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隐居历城给了他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可以更加专注地创作,深入探索自己内心的世界。
这首曲子的曲词内容可能是张养浩在隐居历城期间的所思所感。他可能通过这首曲子表达了对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曲子可能充满了宁静和平和的氛围,展现出历城的美丽和宁静。
隐居历城对于张养浩的创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这个环境中,他可以远离喧嚣和压力,沉浸在自己的音乐世界中。这个时期的作品可能更加深入和感人,展现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
总的来说,这首曲子是张养浩在隐居历城时期创作的作品。它展现了他对自然和人生的思考和感悟,同时也反映了历城这个宁静美丽的地方对他创作的积极影响。这首曲子可能是他在这个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也是他音乐生涯中的重要里程碑。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创作背景详情»
《雁儿落》和《得胜令》是一首描绘云山景致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作者对自然景物的依恋和喜爱之情。
首先,《雁儿落》通过描绘云山的映衬关系,展现了云山景致的变化之势。诗中描述了高山之上云雾缭绕的景象,云隔断了山,使山势更加巍峨险峻,同时也衬托出云的飘逸和轻盈。作者运用中国画中的横云断山的手法,以文字作画,表现出云山的气象万千,美不胜收。
其次,《雁儿落》通过显隐、高低的角度,展现了云山相依赖而逞其美的妙境。诗中描绘了山色因云彩的飘忽不定而忽明忽暗,忽隐忽现,云彩则因山的高低不同而有上有下,错落分布,呈现出变幻之美。这四句诗中每句都嵌入了“云”“山”二字,通过变化的组合和安排,使语言的表现力得到了加强。短短四句,极显变幻之致。整个诗歌营造出了一种神奇诡异、未可控揣的“无我之境”。
接下来,《得胜令》展现了作者对云山景色的无限眷恋。诗中写到作者倚仗云山,注目而观,生怕错过这变幻莫测的奇妙景致。作者站在云海之中,纵目远望,仿佛飘然欲仙。而回首四顾时,景色恬静平和,山上鹿眠猿戏,宛如人迹不到的世外桃源。
最后,《得胜令》通过描写云山中的云霞、麋鹿山猿、茅草野花等景象,表达了作者对山中景色的眷恋之情。在作者眼中,云霞开合、晦明变化,以及山中的动物和植物都是那样地怡然自得,令人爱怜。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情使作者似乎忘却了一切烦恼和忧愁,完全陶醉于云山景色之中。
整首诗以清新的风格和明丽的语言,将云山的变幻之美和物我交融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表达,诗歌传递出了作者对云山景致的依恋和喜爱之情,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雁儿落带得胜令·退隐》赏析详情»
张养浩(1269—1329年)是元代著名的汉族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出生于山东济南。他以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被誉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包括《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这首散曲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将潼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故国兴衰的思考和感慨。
除了散曲创作,张养浩还涉猎诗文,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张养浩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他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创作风格,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养浩于1329年去世,然而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欣赏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