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养浩(1269—1329年)是元代著名的汉族散曲家,字希孟,号云庄,出生于山东济南。他以诗文兼擅而以散曲著称,被誉为元代散曲的代表人物之一。
张养浩的代表作品包括《山坡羊·潼关怀古》等。这首散曲以潼关为背景,表达了对过去辉煌的怀念之情。他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抒发情感的手法,将潼关的壮丽景色与历史的沧桑交织在一起,展现了他对故国兴衰的思考和感慨。
除了散曲创作,张养浩还涉猎诗文,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内容丰富。他的诗文作品中常常融入了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展现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张养浩的一生充满了艺术的创作和追求。他在元代文化繁荣的背景下,以其独特的才华和创作风格,为散曲艺术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养浩于1329年去世,然而他的作品却流传至今,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他的才华和创作精神将永远被人们铭记,他的作品将继续为后人所欣赏和传颂。
张养浩,字希孟,号云庄,是唐朝名相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第23代孙。他出生在济南(今属山东),是元代的散曲家。年轻时就名声大噪,19岁时被荐为东平学正,后来历任堂邑县尹、监察御史、翰林学士、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等官职。在担任监察御史期间,他因为批评时政而招致权贵的忌恨,被免去官职。但他后来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然而,由于他的父亲年老无人照顾,于是在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辞去官职回家照料父亲,此后多次受到召唤却不赴任。文宗天历二年(1329年),关中地区遭遇大旱,他被特别任命为陕西行台中丞,负责赈灾工作。他看到饥民们的困苦,无法周济,于是痛哭不已,最终“散尽家中所有”并离开(《元史》本传)。不久之后,他因为积劳成疾而去世。他的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有《三事忠告》、《归田类稿》等作品。他的散曲集被收录在《云在休居自适小乐府》中。明代的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赞他的曲子“如玉树临风”。
张养浩在担任官职时一直廉正清正,敢于直言不讳地劝谏。在堂邑县,他关心民生,抑制豪强,进行赈灾救济,做了许多好事。担任监察御史之后,他严惩贪污腐败,推荐廉正之士,不畏权贵而进行弹劾和推荐,“与天子争是非,与大臣辨可否”(《风宪忠告》),他勇往直前,甘愿为之付出生命,“道之所在,死生以之”(同上)。他的门人黄溍说他“力排权奸,几蹈祸而不悔”(《滨国公张文忠祠堂碑》)。在武宗时期,他因为对立尚书省事的意见与权臣发生冲突,被构陷罢官;在英宗时期,他因为在内廷谏言张灯为鳌山的事情,险些遭到不测。张养浩怀有“致君泽民”的理想,本想为国家和人民做一番事业,但是统治集团中“忠直为国者少,阿容佞诈、惟己之为者多”(《元史》本传),他自己为了避免性命之虞,便借故辞去官职隐居,“远离是非,摒弃名利”(《普天乐·辞参议还家》),回到自己的故乡济南。他享年59岁。
张养浩是一位勇于直言的官员,他在担任官职期间一直以廉正著称。他不畏权贵,关心民生,为人民做出了许多贡献。他的散曲作品也表达了他对田园隐逸生活的向往。他的一生充满了坎坷和挫折,但他始终保持着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和奉献精神。他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官员应该以廉正为本,勇于直言,关心民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贡献。
张养浩生平详情»
透露出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
张养浩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致的赞美为主题。他在归隐田园后,对官场的黑暗和腐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他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这种现象的厌恶和不满。在《朱履曲·警世》中,他写道:“才上马齐声儿唱道,只这的便是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里恰心焦。祸来也何处躲?天怨也怎生饶?把旧来时威风不见了”,表达了他对官场黑暗的深刻认识和对自己曾经的威风消失的感慨。
然而,张养浩在归隐田园后,却找到了一片与官场完全不同的美好世界。他给自己的别墅起了一个雅号,叫云庄,修建了一座绰然亭和遂闲堂。云庄内的绰然亭和遂闲堂成为他寻求自由自在的精神家园。他在《雁儿落兼清江引》中写道:“绰然一亭尘世表,不许俗人到。四面桑麻,一带云山妙。”在《水仙子·咏遂闲堂》中写道:“绰然亭后遂闲堂,更比仙家日月长,高情千古羲皇上。北窗风,特地凉。客来到,尊酒淋浪。花与竹,无俗气;水和山,有异香”,表达了他对云庄的喜爱和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
在家乡的湖光山色中,张养浩找到了灵感的源泉。他时而在明湖游赏,时而登上华不注,时而登临汇波楼,时而漫步趵突泉畔,欣赏自然景致,感受大自然的美妙。他的诗曲作品中,时时流露出对黑暗官场的厌恶,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在《胡十八》中,他写道:“自隐居,谢尘俗,云共烟,也欢虞。万山青绕一茆庐,恰便似画图中间里。著老夫对着无限景,怎下的又做官去”,表达了他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官场生活的厌倦。
张养浩作为一位散曲家,通过他的作品,展现了他对官场黑暗的认识和对自由自在田园生活的向往。他的作品以个人情感和对自然景致的赞美为主题,表达了他对官场黑暗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他的作品在描写湖光山色的同时,也透露出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展现了他对美好世界的追求和对官场腐败的厌恶。
张养浩成就详情»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张养浩是少昊青阳氏第5子挥和历代张氏名人之后。然而,关于他曾祖的情况和名字,我们并不清楚。据记载,曾祖是从五品武散官武略将军,任阳邱燕镇监洒,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早逝,次子没有后代,三子名叫万,四子名叫山。
伯祖张万住在本庄,享年93岁,妻子是郭氏,他们生了六个儿子,分别是泽、彬、德正、德林、秀和敏。祖父张山迁居历城,享年91岁,因为孙子贵重,被追封为安远大将军、益都路淄莱万户府中万户、轻车都尉,同时也被追封为济南郡侯。祖父的妻子有苗氏和杨氏,她们被追封为济南郡夫人。苗氏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兴和郁。
大伯父张泽是张万的长子,曾在四川担任库管的职务。伯父张兴是张山的长子,在年轻时失散于兵乱之间,30年后才从泰安返回,享年71岁,葬在泰安梁氏村。父亲张郁,字威卿,于1242年出生(元乃马真后元年)。16岁时,他就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他曾在江淮地区从事商业活动。1321年(元英宗至治元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去世,享年80岁。由于他的儿子地位显赫,他被追封为通议大夫、史部尚书、上轻车都尉和济南郡侯。父亲的妻子是许氏,被追封为济南郡夫人。后来,他又娶了尚氏,被封为济南郡太夫人。父亲生了三个儿子,分别是英、塞和养浩。
长兄张英和次兄张塞早逝。养浩生了两个儿子,分别是强和引。
根据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出张养浩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他的祖先在军事和政治领域有着显赫的地位。虽然我们对他曾祖的情况和名字不太清楚,但可以看出他们家族的地位和影响力在逐渐增长。张养浩自己也有两个儿子,这意味着家族的传承将继续下去。
张养浩家世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