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向吴亭东放眼望去千里清秋,我当年曾经在这里高歌畅游。
寺里结满青苔没有马的足迹,桥边荡漾绿水增添很多酒楼。
大体上南朝人物个个都旷达,可爱那东晋名士世上最风流。
月明之夜更加希望桓伊出现,听他用笛声吹奏出塞的怨愁。
谢眺诗中赞美此处是最好的美丽地方,夫差传记里说是他训练穿犀牛皮铠甲的水军的地方。
城高如铁桶横列劲弩硬弓,绿柳浓暗女子在红楼中做着巫山云雨的约会梦。
雕画的号角声顺着南风飘向江北,月下也常听有隐士在此唱着钓鱼歌。
扬州驾骑车马的人回头到镇江一试旅游,我将不吝啬千两黄金借给您。
注释:
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
句吴:即吴国。《史记·吴太伯世家》:“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句吴。”句:一作“向”。向吴亭:在丹阳县南面。
放歌:放声歌唱。 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马:一作“鸟”。
旷达:开朗,豁达。多形容人的心胸、性格。《晋书·裴頠传》:“处官不亲所司,谓之雅远;奉身散其廉操,谓之旷达。”
可怜:可爱,可羡慕。风流:洒脱放逸,风雅潇洒。《后汉书·方术传论》:“汉世之所谓名士者,其风流可知矣。”
桓伊:东晋将领、名士,早年月下遇王懿之为他吹笛。
一笛:指一支笛的声音。唐沈彬《金陵》诗之二:“一笛月明何处酒?满城秋色几家砧。”出塞:曲名,曲调哀愁。
谢朓:南朝齐文学家。
夫差:春秋末期吴国国君。水犀军:披水犀甲的水军。
铁瓮:润州城,孙权筑,号为铁瓮。
朱楼:谓富丽华美的楼阁。《后汉书·冯衍传下》:“伏朱楼而四望兮,采三秀之华英。”
画角:古管乐器。传自西羌。
钓歌:渔歌。渔人所唱的歌。唐王勃《长柳》诗:“郊童樵唱返,津叟钓歌归。”
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以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而著称。这两首诗是他游览江南再次到润州(今江苏镇江)时所写的,可以看出他对江南地区的景色和文化的热爱和赞美。
润州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长江南岸,地理位置优越,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道和商贸中心。这里山水秀丽,风景如画,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迹。杜牧游览江南时,再次来到润州,被这里的美景所吸引,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这片土地的喜爱和敬仰之情。
在这两首诗中,杜牧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南的自然景色,如清晨的露珠、夜晚的月光,以及江水的波光粼粼。他用诗意的语言将这些美景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江南的宁静和美好。
除了自然景色,杜牧还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的赞美。他提到了润州的历史和文化底蕴,以及这里的文人雅士。他赞美了江南的文化氛围和人文景观,将其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表达了对江南文化的热爱和向往。
这两首诗展现了杜牧对江南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然和文化的敏感和细腻的感受力。通过这些诗作,读者可以感受到杜牧对江南的独特理解和对美的追求,也能够领略到江南的独特魅力和文化底蕴。这些诗作不仅是杜牧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江南地区的一种赞美和纪念,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润州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年的桓伊与诗人的心境相连,使整首诗达到了情感的高潮。
最后一联,诗人回到了现实,以“归思”二字作为过渡,将思绪从桓伊的笛声拉回到自己的身上。他感叹自己的才华不及桓伊,无法通过笛声表达内心的悲凉。同时,他也意识到自己已经老去,时光不再,往事已成过眼云烟。最后两句“归思”和“白发”相呼应,形成了一种对自身衰老的自嘲和无奈。整首诗以景物为线索,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这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诗人通过描写眼前的景色,唤起了自己对过去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思考。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对景物的描写和对过去的追忆,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整首诗以景物描写为主线,通过对过去和现实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时光流转和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慨。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