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我一生中睡眠最充足的地方,就是云梦泽的南部的黄州。
一夜都是风吹竹子声响,连着江面的阴雨送来了秋意。
格调卑下通常就才思如泉涌不断,努力学习就能强胜忧愁。
相信最终能够回转尘世中的凡手,到思念的潇湘之地做那不同于屈原的渔父来钓鱼在江流。
注释:
齐安郡:即黄州。
平生:平素、往常。
云梦泽:古江汉平原上的众多湖泊。
风欺竹:形容厉风刮竹枝的情景。
格卑:谓自己官秩、等级卑下。格,品等,差秩。
汩汩(gǔ):水急流貌,指文思源源不断。
力学:努力学习。
掉:回转。
漫流:水势很大的河流,四处流淌的河流,此处指潇湘的大水流。
《忆齐安郡》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诗人杜牧在会昌四年(844年)九月离开黄州刺史职位后的心境和愿望。诗人回忆起自己在黄州的生活,可能是在那里度过了一段忙碌而繁重的时光。然而,他渴望能够摆脱尘世的纷扰,过上悠闲自在的隐逸生活。这种渴望和感慨促使他创作了这首诗。这首诗可能是在他在池州任职期间写的,也可能是在他离开黄州后的某个时候创作的。无论是哪个时期,诗人都表达了对宁静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繁忙生活的厌倦。这篇创作背景为读者提供了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情感基础。 《忆齐安郡》创作背景详情»
致杜牧《雨中作》的赏析
杜牧的《雨中作》是一首表达作者在黄州时心情苦闷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黄州多风雨的环境,以及作者在黄州的住处多竹子的情景,展现了作者的孤寂和抑郁。诗中的四句“平生睡足处,云梦泽南州。一夜风欺竹,连江雨送秋”被苏东坡赞赏,并用其语作诗,表达了作者对于黄州的厌倦和对于自己境遇的无奈。
诗中还描绘了杜牧本来是个有抱负的人,但在黄州刺史任上却无法施展才能的情况。他曾写过《郡斋独酌》一诗,表达了他希望能够经时济世、强国寓民的志向。然而,由于时值回鹘入侵和朝廷不肯用他,他的抱负和才能无处施展。这使得他既失落又失望,愤世嫉俗,满腹牢骚。他自嘲自己的才能已经朽败,被抛弃也是理所当然。
在这种情况下,杜牧只能喝酒解愁,但他也明白酒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只会使人更加消沉。诗中写道:“贱子本幽慵,多为隽贤侮。得州荒僻中,更值连江雨。”他用“贱子”来形容自己,表达了自己的无奈和自卑。他认为自己的才能被人轻视,而黄州的荒僻和连绵的雨更加加重了他的孤寂和苦闷。
然而,诗中也透露出作者对于学问的追求和超脱俗世的意愿。他在黄州写了不少诗文,文思汩汩,且努力学习,希望在学问方面有所进益。他希望通过学问的追求来超越尘世的困扰,寻求内心的宽广和自我解脱。
总的来说,杜牧的《雨中作》通过描绘黄州的环境和自身的境遇,表达了作者的孤寂、抑郁和对于学问的追求。诗中的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思考和共鸣。
《忆齐安郡》赏析详情»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他出生于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是汉族人。为了与同为杜姓的杜甫区分,人们常称他为“小杜”。他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被誉为唐代文学的双璧。
杜牧晚年居住在长安南樊川别墅,因此后世常称他为“杜樊川”。他的作品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细腻,以描写爱情、自然和人生哲理为主题。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的代表作品有《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三首》等。他的诗歌常常表达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关于杜牧的生平和死亡,具体的时间和细节并不清楚。根据历史记载,他生于公元803年,但死亡的确切时间并没有记录下来。根据推测,他大约在852年左右去世。然而,关于他的死因和具体情况,历史上并没有详细的记载。
总之,杜牧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以婉约派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悟。尽管关于他的生平和死亡的具体细节不太清楚,但他的诗歌作品仍然被后人广泛传颂和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