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道》原文赏析

  • yuán
    dào
  • [
    táng
    dài
    ]
    hán
  • zhī
    weì
    rén
    xíng
    ér
    zhī
    zhī
    weì
    yóu
    shì
    ér
    zhī
    yān
    zhī
    weì
    dào
    dài
    wài
    zhī
    weì
  • rén
    weí
    dìng
    míng
    dào
    weí
    weì
  • dào
    yǒu
    jūn
    xiǎo
    rén
    ér
    yǒu
    xiōng
    yǒu
  • lǎo
    zhī
    xiǎo
    rén
    feī
    huǐ
    zhī
    jiàn
    zhě
    xiǎo
  • zuò
    jǐng
    ér
    guān
    tiān
    yuē
    tiān
    xiǎo
    zhě
    feī
    tiān
    xiǎo
  • weí
    rén
    jié
    jié
    weí
    xiǎo
    zhī
  • suǒ
    weì
    dào
    dào
    suǒ
    dào
    feī
    suǒ
    weì
    dào
  • suǒ
    weì
    suǒ
    feī
    suǒ
    weì
  • fán
    suǒ
    weì
    dào
    yún
    zhě
    rén
    yán
    zhī
    tiān
    xià
    zhī
    gōng
    yán
  • lǎo
    zhī
    suǒ
    weì
    dào
    yún
    zhě
    rén
    yán
    zhī
    rén
    zhī
    yán
  • zhōu
    dào
    shuaī
    huǒ
    qín
    huáng
    lǎo
    hàn
    jìn
    weì
    liáng
    suí
    zhī
    jiān
  • yán
    dào
    rén
    zhě
    yáng
    guī
    lǎo
    guī
  • chū
  • zhě
    zhǔ
    zhī
    chū
    zhě
    zhī
    zhě
    zhī
    chū
    zhě
    zhī
  • hòu
    zhī
    rén
    wén
    rén
    dào
    zhī
    shuō
    shú
    cóng
    ér
    tīng
    zhī
    lǎo
    zhě
    yuē
    shī
    zhī
  • zhě
    yuē
    shī
    zhī
  • weí
    zhě
    wén
    shuō
    dàn
    ér
    xiǎo
    yuē
    shī
    cháng
    shī
    zhī
    yún
    ěr
  • weí
    zhī
    kǒu
    ér
    yòu
    zhī
    shū
  • hòu
    zhī
    rén
    suī
    wén
    rén
    dào
    zhī
    shuō
    shú
    cóng
    ér
    qiú
    zhī
    shèn
    rén
    zhī
    hǎo
    guài
    qiú
    duān
    xùn
    weí
    guài
    zhī
    wén
  • zhī
    weí
    mín
    zhě
    jīn
    zhī
    weí
    mín
    zhě
    liù
  • zhī
    jiào
    zhě
    chù
    jīn
    zhī
    jiào
    zhě
    chù
    sān
  • nóng
    zhī
    jiā
    ér
    shí
    zhī
    jiā
    liù
  • gōng
    zhī
    jiā
    ér
    yòng
    zhī
    jiā
    liù
  • jiǎ
    zhī
    jiā
    ér
    yān
    zhī
    jiā
    liù
  • nài
    zhī
    mín
    qióng
    qiě
    dào
    zhī
    shí
    rén
    zhī
    hài
    duō
  • yǒu
    shèng
    rén
    zhě
    rán
    hòu
    jiào
    zhī
    xiāng
    shēng
    xiāng
    yǎng
    zhī
    dào
  • weí
    zhī
    jūn
    weí
    zhī
    shī
  • chóng
    shé
    qín
    shòu
    ér
    chù
    zhī
    zhōng
  • hán
    rán
    hòu
    weí
    zhī
    rán
    hòu
    weí
    zhī
    shí
  • chù
    ér
    diān
    chù
    ér
    bìng
    rán
    hòu
    weí
    zhī
    gōng
    shì
  • weí
    zhī
    gōng
    shàn
    yòng
    weí
    zhī
    jiǎ
    tōng
    yǒu
    weí
    zhī
    yào
    yāo
    weí
    zhī
    zàng
    mái
    cháng
    ēn
    weí
    zhī
    xiān
    hòu
    weí
    zhī
    xuān
    yīn
    weí
    zhī
    zhèng
    shuài
    dài
    juàn
    weí
    zhī
    xíng
    chú
    qiáng
    gěng
  • xiāng
    weí
    zhī
    dǒu
    quán
    héng
    xìn
    zhī
  • xiāng
    duó
    weí
    zhī
    chéng
    guō
    jiǎ
    bīng
    shǒu
    zhī
  • hài
    zhì
    ér
    weí
    zhī
    beì
    huàn
    shēng
    ér
    weí
    zhī
    fáng
  • jīn
    yán
    yuē
    shèng
    rén
    dào
    zhǐ
  • pōu
    dǒu
    zhé
    héng
    ér
    mín
    zhēng
  • ér
  • zhī
    shèng
    rén
    rén
    zhī
    leì
    miè
    jiǔ
  • máo
    lín
    jiè
    hán
    zhuǎ
    zhēng
    shí
  • shì
    jūn
    zhě
    chū
    lìng
    zhě
    chén
    zhě
    xíng
    jūn
    zhī
    lìng
    ér
    zhì
    zhī
    mín
    zhě
    mín
    zhě
    chū
    zuò
    mǐn
    tōng
    huò
    cái
    shì
    shàng
    zhě
  • jūn
    chū
    lìng
    shī
    suǒ
    weí
    jūn
    chén
    xíng
    jūn
    zhī
    lìng
    ér
    zhì
    zhī
    mín
    shī
    suǒ
    weí
    chén
    mín
    chū
    zuò
    mǐn
    tōng
    huò
    cái
    shì
    shàng
    zhū
  • jīn
    yuē
    ér
    jūn
    chén
    ér
    jìn
    ér
    xiāng
    shēng
    xiāng
    yǎng
    zhī
    dào
    qiú
    suǒ
    weì
    qīng
    jìng
    miè
    zhě
  • xìng
    ér
    chū
    sān
    dài
    zhī
    hòu
    jiàn
    chù
    tāng
    wén
    zhōu
    gōng
  • xìng
    ér
    chū
    sān
    dài
    zhī
    qián
    jiàn
    zhèng
    tāng
    wén
    zhōu
    gōng
  • zhī
    wáng
    háo
    suī
    shū
    suǒ
    weí
    shèng
  • xià
    ér
    dōng
    qiú
    yǐn
    ér
    shí
    shì
    suī
    shū
    suǒ
    weí
    zhì
  • jīn
    yán
    yuē
    weí
    tài
    zhī
    shì
    shì
    dōng
    zhī
    qiú
    zhě
    yuē
    weí
    zhī
    zhī
    zhī
    shí
    zhě
    yuē
    weí
    yǐn
    zhī
    zhī
    zhuàn
    yuē
    zhī
    míng
    míng
    tiān
    xià
    zhě
    xiān
    zhì
    guó
    zhì
    guó
    zhě
    xiān
    jiā
    jiā
    zhě
    xiān
    xiū
    shēn
    xiū
    shēn
    zhě
    xiān
    zhèng
    xīn
    zhèng
    xīn
    zhě
    xiān
    chéng
  • rán
    zhī
    suǒ
    weì
    zhèng
    xīn
    ér
    chéng
    zhě
    jiāng
    yǒu
    weí
  • jīn
    zhì
    xīn
    ér
    wài
    tiān
    xià
    guó
    jiā
    miè
    tiān
    cháng
    yān
    ér
    chén
    yān
    ér
    jūn
    jūn
    mín
    yān
    ér
    shì
    shì
  • zhī
    zuò
    chūn
    qiū
    zhū
    hóu
    yòng
    zhī
    jìn
    zhōng
    guó
    zhōng
    guó
    zhī
  • jīng
    yuē
    zhī
    yǒu
    jūn
    zhū
    xià
    zhī
    wáng
  • shī
    yuē
    róng
    shì
    yīng
    jīng
    shū
    shì
    chéng
    jīn
    zhī
    ér
    jiā
    zhī
    xiān
    wáng
    zhī
    jiào
    zhī
    shàng
    ér
    weí
    suǒ
    weì
    xiān
    wáng
    zhī
    jiào
    zhě
    zhī
    weì
    rén
    xíng
    ér
    zhī
    zhī
    weì
  • yóu
    shì
    ér
    zhī
    yān
    zhī
    weì
    dào
  • dài
    wài
    zhī
    weì
  • wén
    shī
    shū
    chūn
    qiū
    xíng
    zhèng
    mín
    shì
    nóng
    gōng
    jiǎ
    weì
    jūn
    chén
    shī
    yǒu
    bīn
    zhǔ
    kūn
    gōng
    shì
    shí
    guǒ
    shū
    ròu
  • weí
    dào
    míng
    ér
    weí
    jiào
    xíng
  • shì
    zhī
    weí
    shùn
    ér
    xiáng
    zhī
    weí
    rén
    ér
    gōng
    zhī
    weí
    xīn
    ér
    píng
    zhī
    weí
    tiān
    xià
    guó
    jiā
    suǒ
    chù
    ér
    dāng
  • shì
    shēng
    qíng
    jìn
    cháng
  • xiào
    yān
    ér
    tiān
    shén
    jià
    miào
    yān
    ér
    rén
    guǐ
    xiǎng
  • yuē
    dào
    dào
    yuē
    suǒ
    weì
    dào
    feī
    xiàng
    suǒ
    weì
    lǎo
    zhī
    dào
  • yáo
    shì
    zhuàn
    zhī
    shùn
    shùn
    shì
    zhuàn
    zhī
    shì
    zhuàn
    zhī
    tāng
    tāng
    shì
    zhuàn
    zhī
    wén
    zhōu
    gōng
    wén
    zhōu
    gōng
    zhuàn
    zhī
    zhuàn
    zhī
    mèng
    zhī
    zhuàn
    yān
  • yáng
    yān
    ér
    jīng
    yān
    ér
    xiáng
  • yóu
    zhōu
    gōng
    ér
    shàng
    shàng
    ér
    weí
    jūn
    shì
    xíng
  • yóu
    zhōu
    gōng
    ér
    xià
    xià
    ér
    weí
    chén
    shuō
    cháng
  • rán
    zhī
    ér
    yuē
    sài
    liú
    zhǐ
    xíng
  • rén
    rén
    huǒ
    shū
  • míng
    xiān
    wáng
    zhī
    dào
    dào
    zhī
    guān
    guǎ
    feì
    zhě
    yǒu
    yǎng
  • shù

原文: 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谓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仁与义为定名,道与德为虚位。
故道有君子小人,而德有凶有吉。
老子之小仁义,非毁之也,其见者小也。
坐井而观天,曰天小者,非天小也。
彼以煦煦为仁,孑孑为义,其小之也则宜。
其所谓道,道其所道,非吾所谓道也。
其所谓德,德其所德,非吾所谓德也。
凡吾所谓道德云者,合仁与义言之也,天下之公言也。
老子之所谓道德云者,去仁与义言之也,一人之私言也。
周道衰,孔子没,火于秦,黄老于汉,佛于晋、魏、梁、隋之间。
其言道德仁义者,不入于杨,则归于墨;不入于老,则归于佛。
入于彼,必出于此。
入者主之,出者奴之;入者附之,出者污之。
噫!后之人其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孰从而听之?老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佛者曰:“孔子,吾师之弟子也。
”为孔子者,习闻其说,乐其诞而自小也,亦曰“吾师亦尝师之”云尔。
不惟举之于口,而又笔之于其书。
噫!后之人虽欲闻仁义道德之说,其孰从而求之?甚矣,人之好怪也,不求其端,不讯其末,惟怪之欲闻。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
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
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
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
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古之时,人之害多矣。
有圣人者立,然后教之以相生相养之道。
为之君,为之师。
驱其虫蛇禽兽,而处之中土。
寒然后为之衣,饥然后为之食。
木处而颠,土处而病也,然后为之宫室。
为之工以赡其器用,为之贾以通其有无,为之医药以济其夭死,为之葬埋祭祀以长其恩爱,为之礼以次其先后,为之乐以宣其湮郁,为之政以率其怠倦,为之刑以锄其强梗。
相欺也,为之符、玺、斗斛、权衡以信之。
相夺也,为之城郭甲兵以守之。
害至而为之备,患生而为之防。
今其言曰:“圣人不死,大盗不止。
剖斗折衡,而民不争。
”呜呼!其亦不思而已矣。
如古之无圣人,人之类灭久矣。
何也?无羽毛鳞介以居寒热也,无爪牙以争食也。
是故君者,出令者也;臣者,行君之令而致之民者也;民者,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者也。
君不出令,则失其所以为君;臣不行君之令而致之民,则失其所以为臣;民不出粟米麻丝,作器皿,通货财,以事其上,则诛。
今其法曰,必弃而君臣,去而父子,禁而相生相养之道,以求其所谓清净寂灭者。
呜呼!其亦幸而出于三代之后,不见黜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其亦不幸而不出于三代之前,不见正于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也。
帝之与王,其号虽殊,其所以为圣一也。
夏葛而冬裘,渴饮而饥食,其事虽殊,其所以为智一也。
今其言曰:“曷不为太古之无事”?”是亦责冬之裘者曰:“曷不为葛之之易也?”责饥之食者曰:“曷不为饮之之易也?”传曰:“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意者,将以有为也。
今也欲治其心而外天下国家,灭其天常,子焉而不父其父,臣焉而不君其君,民焉而不事其事。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进于中国则中国之。
经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亡。
”《诗》曰:戎狄是膺,荆舒是惩”今也举夷狄之法,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几何其不胥而为夷也?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
由是而之焉之谓道。
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
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其食:粟米、果蔬、鱼肉。
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
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
是故生则得其情,死则尽其常。
效焉而天神假,庙焉而人鬼飨。
曰:“斯道也,何道也?”曰:“斯吾所谓道也,非向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荀与扬也,择焉而不精,语焉而不详。
由周公而上,上而为君,故其事行。
由周公而下,下而为臣,故其说长。
然则如之何而可也?曰:“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人其人,火其书,庐其居。
明先王之道以道之,鳏寡孤独废疾者有养也。
其亦庶乎其可也!”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推崇儒道

译文及注释

根据以上内容整理补充的汉字译文及注释如下:

译文:博爱叫做“仁”,恰当地去实现“仁”就是“义”,沿着“仁义”之路前进便为“道”,使自己具备完美的修养,而不去依靠外界的力量就是“德”。仁和义是意义确定的名词,道和德是意义不确定的名词,所以道有君子之道和小人之道,而德有吉德和凶德。老子轻视仁义,并不是诋毁仁义,而是由于他的观念狭小。好比坐在里井看天的人,说天很小,其实天并不小。老子把小恩小惠认为仁,把谨小慎微认为义,他轻视仁义就是很自然的了。老子所说的道,是把他观念里的道当作道,不是我所说的道。他所说的德,是把他观念里的德当作德,不是我所说的德。凡是我所说的道德,都是结合仁和义说的,是天下的公论。老子所说的道德,是抛开了仁和义说的,只是他一个人的说法。

注释:
- 博爱(bó ài):广泛的爱,对所有人都有爱心。
- 仁(rén):人的美德,慈悲、宽容、善良。
- 义(yì):道德准则,正确的行为规范。
- 道(dào):道家哲学中的道,指人应该追求的最高境界。
- 德(dé):道德品质,人的美德和道德修养。
- 君子之道(jūn zǐ zhī dào):君子的行为准则,高尚的道德标准。
- 小人之道(xiǎo rén zhī dào):小人的行为准则,低劣的道德标准。
- 吉德(jí dé):善良的品德,正面的道德行为。
- 凶德(xiōng dé):恶劣的品德,负面的道德行为。
- 老子(Lǎo zǐ):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哲学家。
- 孔子(Kǒng zǐ):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古代思想家。
- 秦始皇(Qín shǐ huáng):秦朝的第一位皇帝。
- 黄老学说(Huáng lǎo xué shuō):古代哲学学派,主张追求长生不老。
- 佛教(Fó jiào):古代宗教,主张追求解脱和悟道。
- 杨朱学派(Yáng zhū xué pài):古代哲学学派,主张追求自由和无拘无束。
- 墨翟学派(Mò zhái xué pài):古代哲学学派,主张追求无为而治。
- 孔学(Kǒng xué):儒家学派的学说和思想。
- 怪诞(guài dàn):奇怪而荒谬的。
- 起源(qǐ yuán):事情的来源或起初。
- 结果(jié guǒ):事情的结果或最终。
- 贬低(biǎn dī):贬低、轻视。
- 请教(qǐng jiào):向他人请教或寻求帮助。 《原道》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在隋唐时期,佛教在中国盛行,成为了当时社会思想学术界的主流。然而,与此同时,儒学的影响力却逐渐衰微。面对这一局面,唐代文学家韩愈站出来,积极参与政治,并通过他的著作来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

当时的中国社会,佛教的传播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信徒。佛教的教义强调个人的修行和超脱尘世的境界,对于人们的内心追求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向。然而,这也导致了儒学的边缘化,儒家的经典和价值观逐渐被人们所忽视。韩愈深知儒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儒学是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基石。因此,他决定通过自己的文学创作来批判佛教,恢复儒学的地位。

韩愈的著作中,他以批判佛教的方式来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他通过对佛教的教义和修行方式进行分析和批评,揭示了佛教对于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的冲击。他认为佛教的个人修行主义和超脱尘世的思想,与儒学强调的家庭和社会责任相悖。他坚信,只有通过儒学的价值观和伦理准则,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韩愈的著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争议。一方面,他的观点得到了一些儒学派的支持者的认同,他们认为佛教的传播对于社会稳定和道德伦理产生了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他的观点也遭到了佛教信徒和一些文化人士的批评,他们认为韩愈的批判是对佛教信仰的不尊重和歧视。

然而,无论是支持还是批评,韩愈的著作都引发了人们对于儒学和佛教的思考和讨论。他的努力为儒学的复兴奠定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文化复兴运动提供了借鉴和启示。韩愈的创作背景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他以维护儒学的基本观念,扫除佛教的思想影响,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重要贡献。 《原道》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原道》的赏析

韩愈的《原道》是一篇对儒道思想的赞美和批判之作。文章以儒道的核心价值观——仁义道德为出发点,批评了道家空谈道德的观点,并回顾了先秦以来异端思想对儒道的侵害,表达了对儒道衰坏和佛老横行的忧虑。

文章首先明确了仁、义、道、德的定义,将仁义与道德区分开来。他认为仁义是实际行动的准则,而道德则是超越个人的虚位。通过这一定义,韩愈批评了那些只空谈道德而忽视仁义的道家观点。

接着,韩愈回顾了历史上杨墨、佛老等异端思想对儒道的侵害,使仁义道德之说趋于混乱。他对此深感忧虑,认为儒道的衰坏和佛老的横行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在文章中,韩愈通过对比儒家和佛老的人生理想,批评了佛老二家置天下国家于不顾的心性修养论的自私和悖理。他揭示了佛老对社会生产生活和纲常伦理的破坏作用,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即通过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来实现对鳏寡孤独废疾者的养护。

《原道》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在于提出了一个“道统”的授受体系。韩愈认为,儒家的道统是由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孟轲等圣人传承下来的。他批评了佛老对这一道统的破坏,并强调了君君臣臣的等级秩序。

文章中还隐隐地将矛头指向了另一个强大的对手——藩镇。韩愈在文章中多次提到“夷夏之大防”,暗示了对藩镇的批评。这一点在陈寅恪先生的文章中也有所揭示。

总的来说,韩愈的《原道》通过对儒道思想的赞美和批判,表达了对儒道衰坏和佛老横行的忧虑。他强调了仁义道德的重要性,批评了道家空谈道德的观点,并提出了具体的措施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发展。同时,他也对藩镇的存在提出了警示,强调了君臣关系的重要性。这篇文章在历史背景下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 《原道》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唐代 韩愈

苍苍森八桂,兹地在湘南。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户多输翠羽,家自种黄甘。
远胜登仙去,飞鸾不假骖。

讳辩

唐代 韩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
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
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
”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
”律曰:“不讳嫌名。
”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丘’与‘蓲’之类是也。
”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曾参之父名晳,曾子不讳昔。
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机也。
惟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
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
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
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南山诗

唐代 韩愈

吾闻京城南,兹维群山囿。
东西两际海,巨细难悉究。
山经及地志,茫昧非受授。
团辞试提挈,挂一念万漏。
欲休谅不能,粗叙所经觏。
尝升崇丘望,戢戢见相凑。
晴明出棱角,缕脉碎分绣。
蒸岚相澒洞,表里忽通透。
无风自飘簸,融液煦柔茂。
横云时平凝,点点露数岫。
天空浮脩眉,浓绿画新就。
孤撑有巉绝,海浴褰鹏噣。
春阳潜沮洳,濯濯吐深秀。
岩峦虽嵂崒,软弱类含酎。
夏炎百木盛,荫郁增埋覆。
神灵日歊歔,云气争结构。
秋霜喜刻轹,磔卓立癯瘦。
参差相叠重,刚耿陵宇宙。
冬行虽幽墨,冰雪工琢镂。
新曦照危峨,亿丈恒高袤。
明昏无停态,顷刻异状候。
西南雄太白,突起莫间簉。
藩都配德运,分宅占丁戊。
逍遥越坤位,诋讦陷乾窦。
空虚寒兢兢,风气较搜漱。
朱维方烧日,阴霰纵腾糅。
昆明大池北,去觌偶晴昼。
绵联穷俯视,倒侧困清沤。
微澜动水面,踊跃躁猱狖。
惊呼惜破碎,仰喜呀不仆。
前寻径杜墅,坌蔽毕原陋。
崎岖上轩昂,始得观览富。
行行将遂穷,岭陆烦互走。
勃然思坼裂,拥掩难恕宥。
巨灵与夸蛾,远贾期必售。
还疑造物意,固护蓄精祐。
力虽能排斡,雷电怯呵诟。
攀缘脱手足,蹭蹬抵积甃。
茫如试矫首,堛塞生怐诟。
威容丧萧爽,近新迷远旧。
拘官计日用,欲进不可又。
因缘窥其湫,凝湛閟阴兽。
鱼虾可俯掇,神物安敢寇。
林柯有脱叶,欲堕鸟惊救。
争衔弯环飞,投弃急哺鷇。
旋归道回睨,达枿壮复奏。
吁嗟信奇怪,峙质能化贸。
前年遭谴谪,探历得邂逅。
初从蓝田入,顾眄劳颈脰。
时天晦大雪,泪目苦蒙瞀。
峻涂拖长冰,直上若悬溜。
褰衣步推马,颠蹶退且复。
苍黄忘遐睎,所瞩镵左右。
杉篁咤蒲苏,杲耀攒介胄。
专心忆平道,脱险逾避臭。
昨来逢清霁,宿愿忻始副。
峥嵘跻冢顶,倏闪杂鼯鼬。
前低划开阔,烂漫堆众皱。
或连若相从;或蹙若相斗;
或妥若弭伏;或竦若惊雊;
或散若瓦解;或赴若辐辏;
或翩若船游;或决若马骤;
或背若相恶;或向若相佑;
或乱若抽笋;或嵲若炷灸;
或错若绘画;或缭若篆籀;
或罗若星离;或蓊若云逗;
或浮若波涛;或碎若锄耨;
或如贲育伦,赌胜勇前购;
先强势已出,后钝嗔浢譳;
或如帝王尊,丛集朝贱幼,
虽亲不亵狎,虽远不悖谬;
或如临食案,肴核纷饤饾;
又如游九原,坟墓包椁柩;
或纍若盆甖;或揭若登豆;
或覆若曝鳖;或颓若寝兽;
或蛇若藏龙;或翼若搏鹫;
或齐若友朋;或随若先后;
或迸若流落;或顾若宿留;
或戾若仇雠;或密若婚媾;
或俨若峨冠;或翻若舞袖;
或屹若战阵;或围若蒐狩;
或靡然东注;或偃然北首;
或如火熺焰;或若气饙馏;
或行而不辍;或遗而不收;
或斜而不倚;或弛而不彀;
或赤若秃鬝;或熏若柴槱;
或如龟坼兆;或若卦分繇;
或前横若剥;或后断若姤;
延延离又属,夬夬叛还遘;
喁喁鱼闯萍;落落月经宿,
訚訚树墙垣;巘巘架库厩;
参参削剑戟;焕焕衔莹琇;
敷敷花披萼;闟闟屋摧霤;
悠悠舒而安;兀兀狂以狃;
超超出犹奔;蠢蠢骇不懋。
大哉立天地,经纪肖营腠。
厥初孰天张,僶俛谁劝侑?
创兹朴而巧,戮力忍劳疚。
得非施斧斤?无乃假诅呪?
鸿荒竟无传,功大莫酬僦。
尝闻于祠官,芬苾降歆齅。
斐然作歌诗,惟用赞报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