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山石峥嵘险峭,山路狭窄像羊肠,蝙蝠穿飞的黄昏,来到这座庙堂。
山石:山的石头。
荦确(luòquè):形容山石险峻不平的样子。
行径:行走的路径。微:狭窄。
蝙蝠:一种哺乳动物,夜间在空中飞翔,捕食蚊、蛾等。这是写山寺黄昏的景象并点明到寺的时间。
升堂:进入寺中厅堂。阶:厅堂前的台阶。
新雨:刚下过的雨。
栀子:常绿灌木,夏季开白花,香气浓郁。这两句说,进入厅堂后坐在台阶上,这刚下过的一场雨水该有多么充足;那吸饱了雨水的芭蕉叶子更加硕大,而挺立枝头的栀子花苞也显得特别肥壮。诗人热情地赞美了这山野生机勃勃的动人景象。
佛画:画的佛画像。
稀:依稀,模糊,看不清楚。一作“稀少”解。所见稀:即少见的好画。这两句说,和尚告诉我说,古壁上面的佛像很好,并拿来灯火观看,尚能依稀可见。
置:供。羹(gēng):菜汤。这里是泛指菜蔬。
疏粝(lì):糙米饭。这里是指简单的饭食。
《山石》译文及注释详情»
《山石》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散文。关于它的写作时间,历代有不同的说法。一般认为,这篇作品是在唐德宗贞元十七年(801年)七月,韩愈离开徐州前往洛阳的途中创作的。当时,韩愈所游览的地方是洛阳北面的惠林寺,他的同游者包括李景兴、侯喜和尉迟汾。
这篇散文以山石为主题,通过描写自然景观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韩愈在文中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山石的形态和特点,展示了自然界的壮丽和美丽。他通过对山石的观察和思考,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思考。
在《山石》中,韩愈通过对山石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的追求。他认为山石是自然界中最坚固和最持久的存在,它们不受时间的影响,永远存在着。韩愈通过对山石的赞美,表达了对坚韧不拔和不屈不挠的品质的崇敬,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山石一样坚定不移地追求道德和真理。
此外,韩愈还通过对山石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思考。他认为山石是自然界中最伟大和最神秘的存在,它们承载着宇宙的力量和智慧。韩愈通过对山石的赞美,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敬畏,他希望自己能够像山石一样虚怀若谷,虚心学习和探索宇宙的奥秘。
总之,《山石》是韩愈在唐代创作的一篇以山石为主题的散文。通过对山石的描写,韩愈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和对道德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宇宙的思考。这篇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文笔,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山石》创作背景详情»
作者对景物的细腻观察和描绘。这一画面的描写,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山寺的院子中,感受到了芭蕉叶和栀子花的生动和美丽。
接下来,诗人又通过描写夜晚的安静和寂寞,营造出一种幽静的氛围。他用“夜深静卧”来形容自己在山寺中的休息,通过这一镜头,读者可以感受到夜晚的宁静和寂寞。而在这个安静的夜晚,诗人又听到了远处传来的钟声,这一镜头使整个山寺的氛围更加凝重和神秘。
最后,诗人在天明时独自离去,结束了自己的游踪。这一镜头给人一种离别的感觉,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山寺的留恋和对旅途的思念。
整首诗以时间顺序为线索,通过不同的镜头和画面,将读者带入了诗人的游踪之中。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使整个诗篇充满了诗意和意境。他通过对山石、黄昏、寺院、芭蕉叶和栀子花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自己的感受和情感,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共鸣和共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对山水游踪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使读者在阅读中得到了一种美的享受和心灵的触动。
《山石》鉴赏详情»
这一部分通过描写晨雾缭绕的深山景色,展现了诗人在前往目的地的路上所经历的困难和喜悦。诗人在雾区中迷失了方向,但当他终于脱离雾区时,眼前的景色却是如此美丽。红花盛开在峭崖上,碧水清澈地流淌在山涧中,高大的松树和枥树时时跃入眼帘。诗人时时见到这些景色,仿佛读者也能随着诗人一同领略山中的风情。接下来的两句描写了新雨后的山涧,水流湍急,溅起水花,诗人小心翼翼地在溪流中行走,展现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谨慎。整个部分通过描写景色的变化和诗人的感受,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在旅途中的心境和情感。 《山石》赏析详情»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
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其跃也,或激之;其趋也,或梗之;其沸也,或炙之。
金石之无声,或击之鸣。
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
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凡出乎口而为声者,其皆有弗平者乎!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金、石、丝、竹、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
维天之于时也亦然,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是故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
四时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其于人也亦然。
人声之精者为言,文辞之于言,又其精也,尤择其善鸣者而假之鸣。
其在唐、虞,咎陶、禹,其善鸣者也,而假以鸣,夔弗能以文辞鸣,又自假于《韶》以鸣。
夏之时,五子以其歌鸣。
伊尹鸣殷,周公鸣周。
凡载于《诗》、《书》六艺,皆鸣之善者也。
周之衰,孔子之徒鸣之,其声大而远。
传曰:“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其弗信矣乎!其末也,庄周以其荒唐之辞鸣。
楚,大国也,其亡也以屈原鸣。
臧孙辰、孟轲、荀卿,以道鸣者也。
杨朱、墨翟、管夷吾、晏婴、老聃、申不害、韩非、慎到、田骈、邹衍、尸佼、孙武、张仪、苏秦之属,皆以其术鸣。
秦之兴,李斯鸣之。
汉之时,司马迁、相如、扬雄,最其善鸣者也。
其下魏晋氏,鸣者不及于古,然亦未尝绝也。
就其善者,其声清以浮,其节数以急,其辞淫以哀,其志弛以肆;其为言也,乱杂而无章。
将天丑其德莫之顾邪?何为乎不鸣其善鸣者也!唐之有天下,陈子昂、苏源明、元结、李白、杜甫、李观,皆以其所能鸣。
其存而在下者,孟郊东野始以其诗鸣。
其高出魏晋,不懈而及于古,其他浸淫乎汉氏矣。
从吾游者,李翱、张籍其尤也。
三子者之鸣信善矣。
抑不知天将和其声,而使鸣国家之盛邪,抑将穷饿其身,思愁其心肠,而使自鸣其不幸邪?三子者之命,则悬乎天矣。
其在上也奚以喜,其在下也奚以悲!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故吾道其于天者以解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