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臣论》原文赏析

  • zhēng
    chén
    lún
  • [
    táng
    dài
    ]
    hán
  • huò
    wèn
    jiàn
    yáng
    chéng
    weí
    yǒu
    dào
    zhī
    shì
    zaī
    ?
    xué
    guǎng
    广
    ér
    wén
    duō
    qiú
    wén
    rén
  • xíng
    rén
    zhī
    dào
    jìn
    zhī
  • jìn
    zhī
    rén
    xūn
    ér
    shàn
    liáng
    zhě
    qiān
    rén
  • chén
    wén
    ér
    jiàn
    zhī
    tiān
    weí
    jiàn
  • rén
    jiē
    weí
    huá
    yáng
  • weì
    nián
    shì
    zài
    guì
    xīn
    zaī
    yìng
    zhī
    yuē
    shì
    suǒ
    weì
    héng
    zhēn
    ér
    xiōng
    zhě
  • è
    weí
    yǒu
    dào
    zhī
    shì
    zaī
    ?
    zài
    ·
    zhī
    shàng
    jiǔ
    yún
    shì
    wáng
    hóu
    gāo
    shàng
    shì
  • jiǎn
    zhī
    liù
    èr
    yuē
    wáng
    chén
    jiǎn
    jiǎn
    feǐ
    gōng
    zhī
  • suǒ
    zhī
    shí
    ér
    suǒ
    dǎo
    zhī
    tóng
  • ruò
    zhī
    shàng
    jiǔ
    yòng
    zhī
    ér
    zhì
    feǐ
    gōng
    zhī
    jié
    jiǎn
    zhī
    liù
    èr
    zài
    wáng
    chén
    zhī
    weì
    ér
    gāo
    shì
    zhī
    xīn
    mào
    jìn
    zhī
    huàn
    shēng
    kuàng
    guān
    zhī
    xìng
  • zhì
    ér
    yóu
    zhōng
  • jīn
    yáng
    zài
    weì
    weí
    jiǔ
    wén
    tiān
    xià
    zhī
    shī
    weí
    shú
    tiān
    dài
    zhī
    weí
    jiā
  • ér
    weì
    cháng
    yán
    zhèng
  • shì
    zhèng
    zhī
    shī
    ruò
    yuè
    rén
    shì
    qín
    rén
    zhī
    feí
    yān
    jiā
    xīn
  • wèn
    guān
    yuē
    jiàn
    wèn
    yuē
    xià
    zhī
    zhì
    zhì
    wèn
    zhèng
    yuē
    zhī
  • yǒu
    dào
    zhī
    shì
    shì
    zaī
    ?
    qiě
    wén
    zhī
    yǒu
    guān
    shǒu
    zhě
    zhí
    yǒu
    yán
    zhě
    yán
  • jīn
    yáng
    weí
    yán
    zaī
    ?
    yán
    ér
    yán
    yán
    ér
    zhě
  • yáng
    jiāng
    weí
    shì
    ?
    zhī
    rén
    yǒu
    yún
    shì
    weí
    pín
    ér
    yǒu
    shí
    weí
    pín
  • weì
    shì
    zhě
  • zūn
    ér
    beī
    ér
    pín
    ruò
    bào
    guān
    tuò
    zhě
  • gài
    cháng
    weí
    weǐ
    cháng
    weí
    chéng
    tián
    gǎn
    kuàng
    zhí
    yuē
    huì
    dāng
    ér
    yuē
    niú
    yáng
    suì
    ér
  • ruò
    yáng
    zhī
    zhì
    weí
    beī
    qiě
    pín
    zhāng
    zhāng
    míng
    ér
    zaī
    ?
    huò
    yuē
    fǒu
    feī
    ruò
  • yáng
    è
    shàn
    shàng
    zhě
    è
    weí
    rén
    chén
    zhāo
    jūn
    zhī
    guò
    ér
    weí
    míng
    zhě
  • suī
    jiàn
    qiě
    shǐ
    使
    rén
    ér
    zhī
    yān
  • shū
    yuē
    ěr
    yǒu
    jiā
    jiā
    yóu
    rén
    gào
    ěr
    hòu
    neì
    ěr
    nǎi
    shùn
    zhī
    wài
    yuē
    yóu
    weí
    hòu
    zhī
    ruò
    yáng
    zhī
    yòng
    xīn
    ruò
    zhě
  • yìng
    zhī
    yuē
    ruò
    yáng
    zhī
    yòng
    xīn
    suǒ
    weì
    huò
    zhě
  • jiàn
    jūn
    chū
    shǐ
    使
    rén
    zhī
    zhě
    chén
    zǎi
    xiāng
    zhě
    zhī
    shì
    feī
    yáng
    zhī
    suǒ
    xíng
  • yáng
    běn
    yǐn
    péng
    hāo
    zhī
    xià
    zhǔ
    shàng
    jiā
    xíng
    zhuó
    zài
    weì
    guān
    jiàn
    weí
    míng
    chéng
    yǒu
    fèng
    zhí
    shǐ
    使
    fāng
    hòu
    dài
    zhī
    cháo
    tíng
    yǒu
    zhí
    yán
    gěng
    zhī
    chén
    tiān
    yǒu
    jiàn
    shǎng
    cóng
    jiàn
    liú
    zhī
    meǐ
  • shù
    yán
    xué
    zhī
    shì
    wén
    ér
    zhī
    shù
    dài
    jié
    yuàn
    jìn
    xià
    ér
    shēn
    shuō
    zhì
    jūn
    yáo
    shùn
    hóng
    鸿
    háo
    qióng
  • ruò
    shū
    suǒ
    weì
    chén
    zǎi
    xiāng
    zhī
    shì
    feī
    yáng
    zhī
    suǒ
    xíng
  • qiě
    yáng
    zhī
    xīn
    jiāng
    shǐ
    使
    jūn
    rén
    zhě
    è
    wén
    guò
    ?
    shì
    zhī
  • huò
    yuē
    yáng
    zhī
    qiú
    wén
    ér
    rén
    wén
    zhī
    qiú
    yòng
    ér
    jūn
    yòng
    zhī
  • ér
  • shǒu
    dào
    ér
    biàn
    guò
    zhī
    shēn
    ?
    yuē
    shèng
    rén
    xián
    shì
    jiē
    feī
    yǒu
    qiú
    wén
    yòng
  • mǐn
    shí
    zhī
    píng
    rén
    zhī
    dào
  • gǎn
    shàn
    shēn
    ér
    jiān
    tiān
    xià
  • ér
    hòu
  • guò
    jiā
    mén
    xiá
    nuǎn
    ér
    qián
  • èr
    shèng
    xián
    zhě
    zhī
    ān
    zhī
    weí
    zaī
    chéng
    weì
    tiān
    mìng
    ér
    beī
    rén
    qióng
  • tiān
    shòu
    rén
    xián
    shèng
    cái
    néng
    shǐ
    使
    yǒu
    ér
    chéng
    zhě
  • ěr
    zhī
    shēn
    ěr
    wén
    ér
    jiàn
    tīng
    shì
    feī
    shì
    xiǎn
    rán
    hòu
    shēn
    ān
    yān
  • shèng
    xián
    zhě
    shí
    rén
    zhī
    ěr
    shí
    rén
    zhě
    shèng
    xián
    zhī
    shēn
  • qiě
    yáng
    zhī
    xián
    jiāng
    xián
    fèng
    shàng
    ruò
    guǒ
    xián
    weì
    tiān
    mìng
    ér
    mǐn
    rén
    qióng
  • è
    xiá
    zaī
    ?
    huò
    yuē
    wén
    jūn
    jiā
    zhū
    rén
    ér
    è
    jié
    weí
    zhí
    zhě
  • ruò
    zhī
    lún
    zhí
    zhí
    nǎi
    shāng
    ér
    feì
    ?
    hǎo
    jìn
    yán
    zhāo
    rén
    guò
    guó
    zhī
    suǒ
    jiàn
    shā
    wén
    ?
    yuē
    jūn
    weì
    guān
  • weì
    weì
    xiū
    míng
    dào
  • jiāng
    míng
    dào
    feī
    weí
    zhí
    ér
    jiā
  • qiě
    guó
    néng
    shàn
    rén
    ér
    hǎo
    jìn
    yán
    luàn
    guó
    shì
    jiàn
    shā
  • zhuàn
    yuē
    weí
    shàn
    rén
    néng
    shòu
    jìn
    yán
  • weì
    wén
    ér
    néng
    gǎi
    zhī
  • gào
    yuē
    yáng
    weí
    yǒu
    zhī
    shì
  • jīn
    suī
    néng
    yáng
    jiāng
    weí
    shàn
    rén
    zaī
    ?

原文: 或问谏议大夫阳城于愈,可以为有道之士乎哉?学广而闻多,不求闻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晋之鄙。
晋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几千人。
大臣闻而荐之,天子以为谏议大夫。
人皆以为华,阳子不色喜。
居于位五年矣,视其德,如在野,彼岂以富贵移易其心哉?愈应之曰:是《易》所谓恒其德贞,而夫子凶者也。
恶得为有道之士乎哉?在《易·蛊》之“上九”云:“不事王侯,高尚其事。
”《蹇》之“六二”则曰:“王臣蹇蹇,匪躬之故。
”夫亦以所居之时不一,而所蹈之德不同也。
若《蛊》之“上九”,居无用之地,而致匪躬之节;以《蹇》之“六二”,在王臣之位,而高不事之心,则冒进之患生,旷官之刺兴。
志不可则,而尤不终无也。
今阳子在位,不为不久矣;闻天下之得失,不为不熟矣;天子待之,不为不加矣。
而未尝一言及于政。
视政之得失,若越人视秦人之肥瘠,忽焉不加喜戚于其心。
问其官,则曰谏议也;问其禄,则曰下大夫之秩秩也;问其政,则曰我不知也。
有道之士,固如是乎哉?且吾闻之:有官守者,不得其职则去;有言责者,不得其言则去。
今阳子以为得其言乎哉?得其言而不言,与不得其言而不去,无一可者也。
阳子将为禄仕乎?古之人有云:“仕不为贫,而有时乎为贫。
”谓禄仕者也。
宜乎辞尊而居卑,辞富而居贫,若抱关击柝者可也。
盖孔子尝为委吏矣,尝为乘田矣,亦不敢旷其职,必曰“会计当而已矣”,必曰“牛羊遂而已矣”。
若阳子之秩禄,不为卑且贫,章章明矣,而如此,其可乎哉?或曰:否,非若此也。
夫阳子恶讪上者,恶为人臣招其君之过而以为名者。
故虽谏且议,使人不得而知焉。
《书》曰:“尔有嘉谟嘉猷,则人告尔后于内,尔乃顺之于外,曰:斯谟斯猷,惟我后之德”若阳子之用心,亦若此者。
愈应之曰:若阳子之用心如此,滋所谓惑者矣。
入则谏其君,出不使人知者,大臣宰相者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夫阳子,本以布衣隐于蓬蒿之下,主上嘉其行谊,擢在此位,官以谏为名,诚宜有以奉其职,使四方后代,知朝廷有直言骨鲠之臣,天子有不僭赏、从谏如流之美。
庶岩穴之士,闻而慕之,束带结发,愿进于阙下,而伸其辞说,致吾君于尧舜,熙鸿号于无穷也。
若《书》所谓,则大臣宰相之事,非阳子之所宜行也。
且阳子之心,将使君人者恶闻其过乎?是启之也。
或曰:阳子之不求闻而人闻之,不求用而君用之。
不得已而起。
守其道而不变,何子过之深也?愈曰:自古圣人贤士,皆非有求于闻用也。
闵其时之不平,人之不义,得其道。
不敢独善其身,而必以兼济天下也。
孜孜矻矻,死而后已。
故禹过家门不入,孔席不暇暖,而墨突不得黔。
彼二圣一贤者,岂不知自安佚之为乐哉诚畏天命而悲人穷也。
夫天授人以贤圣才能,岂使自有余而已,诚欲以补其不足者也。
耳目之于身也,耳司闻而目司见,听其是非,视其险易,然后身得安焉。
圣贤者,时人之耳目也;时人者,圣贤之身也。
且阳子之不贤,则将役于贤以奉其上矣;若果贤,则固畏天命而闵人穷也。
恶得以自暇逸乎哉?或曰:吾闻君子不欲加诸人,而恶讦以为直者。
若吾子之论,直则直矣,无乃伤于德而费于辞乎?好尽言以招人过,国武子之所以见杀于齐也,吾子其亦闻乎?愈曰:君子居其位,则思死其官。
未得位,则思修其辞以明其道。
我将以明道也,非以为直而加入也。
且国武子不能得善人,而好尽言于乱国,是以见杀。
《传》曰:“惟善人能受尽言。
”谓其闻而能改之也。
子告我曰:“阳子可以为有之士也。
”今虽不能及已,阳子将不得为善人乎哉?


相关标签:古文观止议论写人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一:
有人来问我关于谏议大夫阳城:“他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吗?他的学问广博,见识渊博,不需要向他人请教。他按照古人的道德准则行事,居住在晋地的偏远之处。晋地的百姓受到他的德行影响,因此有几千人善良。有大臣听说后便举荐他,天子任命他为谏议大夫。人们都认为这是光彩之事,但阳子并没有表现出喜色。他在这个职位上已经待了五年,但他的德行看起来仍然像是在野外一样。他难道是因为富贵而改变了心志的人吗?”

韩愈回答他说:“这正是《易经》中柔顺的恒卦所说的长久不变对于男人来说是坏事啊。怎么能算得上是有道之士呢?在《易经·蛊》的上九卦中说:‘不侍奉王侯,使自己的情操高尚’。《蹇》的六二卦则说:‘国家的臣子处境艰险,并非因为自己的原因,而是为了国家和君主啊。’这是因为在不同的时期和环境下,所遵循的道德标准也不同。像《蛊》的上九卦,处于无所作为的状态,却要致力于高尚的事业,这是超出了个人能力范围的。而像《蹇》的六二卦,处于国家臣子的位置,却将不理国事作为高尚的心志,这样就会产生冒进的祸患,对于官员不作为的现象也会有很多讽刺。这样的样板不能作为标准,而且其过错的遗害难以消除。如今阳先生在职时间并不算短,对天下的得失应该已经很熟悉了,天子对他的待遇也可以说是非常厚爱了,但他却从未涉及朝政之事,对待朝政的得失就像越国的人看待秦国人的胖瘦一样,心中没有一点喜忧之感。问他的官职,他说是谏议大夫;问他的俸禄,他说是下大夫级别的薪俸;问他的职责,他说‘我不知道’。有道之士原本就是这样吗?而且我还听说:有官职的人,如果不称职就会离开;有进言责任的人,如果进言没有作用就会离开。那么阳先生今天认为自己进言了吗?既没有进言,也没有离开,没有一样是值得肯定的。阳先生是为了俸禄而出仕吧?古人有话说:‘为官不是因为贫穷,但有时也是因为贫穷’,这是指为了俸禄而出仕的官员。这种官员应该辞去职务。” 《争臣论》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争臣论》是一篇以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为背景的创作。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阳城不认真履行职责、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进行了直接的批评。文章采用了问答的形式,通过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深入剖析,揭示了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的道理。

德宗时期,阳城作为谏议大夫,本应以忠诚、勤勉的态度履行自己的职责。然而,阳城却不思进取,对政事漠不关心。他不仅不积极参与政务,也不敢直言进谏,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这种态度无疑是对职责的极度漠视。

《争臣论》通过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行为进行了直截了当的批评。作者以尖锐的问题,揭示了阳城的懒散和不负责任的态度。文章中,作者直接质问阳城为何不关心政事,为何不敢直言进谏,为何对国家大事漠不关心。这种直接的质问,使得阳城无法逃避自己的责任,也让读者对阳城的行为感到愤慨和不满。

《争臣论》的创作背景是阳城的不良表现。文章的目的是通过直接的批评,唤起阳城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责任感。事实上,由于文章的有的放矢,阳城确实改变了自己的作风。他开始认真履行职责,积极参与政务,勇于直言进谏,对国家大事充满关心。这个转变是阳城在《争臣论》的批评下自觉实现的,也是文章的一个重要后续。

总之,《争臣论》是一篇以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为背景的创作。通过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不认真履行职责、不问政事得失的不良表现进行了直接的批评。文章的目的是唤起阳城对自己职责的认识和责任感,最终使得阳城改变了自己的作风。这篇文章以其犀利的批评和积极的影响力,成为了当时社会上的一股正能量。 《争臣论》创作背景详情»

评析

《争臣论》是韩愈针对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的不良表现进行的一篇批评文章。文章以问答的形式展开,通过对阳城的为人和行事进行直截了当的批评,强调了为官者应当认真对待自己的官职,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得过且过的观点。

文章首先由对方发问,提出阳城是“有道之士”的看法,并阐述其理由。这种问答的形式迫使韩愈不得不对什么是“有道之士”、什么是“争臣”进行论证。通过第一轮辩论,对方已经势屈,但仍然用狡辩的方式进行应战,认为阳城不是不谏议,而是不愿让君主负恶名,所以他虽有谏诤而外人不知。这种狡辩在古代是很难反驳的,因为君主被视为神圣的存在,臣子有不愿让君主担负恶名的情感。然而,韩愈持有原始儒家的政治原则,认为谏官的设立是基于君主会犯错误的前提,所以隐瞒君主的错误行为会使君主误以为自己永远正确。这种行为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

在第二轮辩论后,胜负已经成定局,但对方仍然顽抗,并提出与开始观点相矛盾的理由,企图让韩愈收回对阳城的批评。然而,这只会使对方越来越失去道义的立场。整篇文章的论辩设计非常精彩。

历史事实证明,阳城在后来陆贽遭贬官时曾力谏,这表明他是一个有责任心的谏官。然而,他一开始任谏官五年不言事,确实是不对的。

总的来说,《争臣论》通过问答的形式,对阳城的不良表现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并强调了为官者应当忠于职守,不能敷衍塞责。文章的论辩设计精彩,对于读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争臣论》评析详情»

唐代诗人韩愈的照片
韩愈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猜您喜欢

与于襄阳书

唐代 韩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
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
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
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
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
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
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
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邪?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愈虽不才,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
”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
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
虽遇其人,未暇礼焉。
”则非愈之所敢知也。
世之龊龊者,既不足以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焉。
则信乎命之穷也!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
愈恐惧再拜。

送区册序

唐代 韩愈

阳山,天下之穷处也。
陆有丘陵之险,虎豹之虞。
江流悍急,横波之石,廉利侔剑戟,舟上下失势,破碎沦溺者,往往有之。
县廓无居民,官无丞尉,夹江荒茅篁竹之间,小吏十余家,皆鸟言夷面。
始至,言语不通,画地为字,然后可告以出租赋,奉期约。
是以宾客游从之士,无所为而至。
愈待罪于斯,且半岁矣。
有区生者,誓言相好,自南海挐舟而来。
升自宾阶,仪观甚伟,坐与之语,文义卓然。
庄周云:“逃空虚者,闻人足音跫然而喜矣!”况如斯人者,岂易得哉!入吾室,闻《诗》、《书》仁义之说,欣然喜,若有志于其间也。
与之翳嘉林,坐石矶,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岁之初吉,归拜其亲,酒壶既倾,序以识别。

戏题牡丹

唐代 韩愈

幸自同开俱阴隐,何须相倚斗轻盈。
陵晨并作新妆面,对客偏含不语情。
双燕无机还拂掠,游蜂多思正经营。
长年是事皆抛尽,今日栏边暂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