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春天的山清澈明亮,春江空旷无垠,清澈得可以看到江底的沙粒,悲伤哀怨的猿啼声随处可听。粗大的筼筜竹与嫩笋争相生长,杜鹃花清闲自得地开放,到处绽放着鲜艳的花朵。皇帝深厚的恩泽尚未报答,死后的去处也未可得知,只求不要在南方炎热的瘴气中虚度余生而已。吟读张署来的诗后,看着自己的双鬓,顿时觉得鬓发白了一半。
注释:功曹:官名。两三:几个。表示少量。筼筜:一种皮薄、节长而竿高的竹子。踯躅:杜鹃花的别名。恩波:指帝王的恩泽。死所:死的地方。炎瘴:南方湿热致病的瘴气。霜毛:白发。
《答张十一功曹》译文及注释详情»
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一生中经历了许多波折和挫折。《答张十一功曹》是他在第一次被贬到广东阳山后的第二年(803年)春天所作。
在唐代,韩愈因其才华横溢和直言不讳的性格而备受赞誉。然而,他的坚持原则和对不公正行为的批评使得他多次陷入政治风波。第一次被贬是因为他对当时的宰相杨炎提出了批评,这引起了朝廷的不满。
被贬到广东阳山后,韩愈面临着与家人分离和远离京城的困境。然而,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反而更加坚定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中。《答张十一功曹》就是他在这段时间里创作的一篇作品。
这篇作品是韩愈对友人张十一功曹的回信,表达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贬谪生活的思考。在信中,韩愈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张十一功曹,贬谪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他鼓励张十一功曹要坚持自己的信念,不要因为逆境而动摇。
通过这篇作品,韩愈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他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读者,无论遭遇怎样的挫折和困境,只要保持信念和努力奋斗,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新的希望和机遇。
《答张十一功曹》是韩愈在贬谪生活中的一次创作,它不仅展现了韩愈的文学才华,更是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友情的珍视的真实写照。这篇作品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赏,也成为了后世文学创作中的经典之作。
《答张十一功曹》创作背景详情»
失去机会的无奈和悔恨。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物,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凄凉,同时也抒发了对未能报答皇帝深恩的愤怒和悲伤。整首诗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感慨。 《答张十一功曹》鉴赏详情»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
昔疏广、受二子,以年老,一朝辞位而去。
于是公卿设供帐,祖道都门外,车数百辆;道路观者,多叹息泣下,共言其贤。
汉史既传其事,而后世工画者,又图其迹,至今照人耳目,赫赫若前日事。
国子司业杨君巨源,方以能诗训后进,一旦以年满七十,亦白相去,归其乡。
世常说古今人不相及,今杨与二疏,其意岂异也?予忝在公卿后,遇病不能出,不知杨侯去时,城门外送者几人,车几辆,马几匹,道旁观者,亦有叹息知其为贤与否;而太史氏又能张大其事为传,继二疏踪迹否,不落莫否。
见今世无工画者,而画与不画,固不论也。
然吾闻杨侯之去,相有爱而惜之者,白以为其都少尹,不绝其禄。
又为歌诗以劝之,京师之长于诗者,亦属而和之。
又不知当时二疏之去,有是事否。
古今人同不同,未可知也。
中世士大夫,以官为家,罢则无所于归。
杨侯始冠,举于其乡,歌《鹿鸣》而来也。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
”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
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