懔懔:形容害怕、担心的样子。
咬嚼:咬食物。
漱口:用水漱口。
舍弃:离开、抛弃。
情绪崩塌:情绪崩溃、垮掉。
思想准备:心理准备、预料。
支持:维持、保持。
落光:全部掉光。
靠不住:不可靠、不可信赖。
尽头:终点、结束。
庄子有山木和鸣雁的比喻:指庄子的《逍遥游》中的比喻,意思是事物的变化常常是喜事。
经常缄默:经常保持沉默。
专吃软的东西:只吃软食。
歌咏落齿:以歌咏的方式表达牙齿脱落的情感。
常常用它来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读:经常用这首诗给妻子和孩子们读,让他们感到惊喜和开心。
《落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段文字提到了韩愈在贞元十八年(802年)写给崔群的一封信中的一句话:“近者尤衰惫,左车第二牙无故动摇脱去。”根据这句话,有人推断这首诗应该是写于贞元十九年(803年),当时韩愈三十九岁。
这段文字揭示了韩愈身体状况的变化。他说自己近来感到特别疲惫,而且他的左车第二牙也无故动摇脱落了。这种身体上的衰弱和牙齿的脱落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健康问题所导致的。
根据这段文字,我们可以推测韩愈在贞元十九年(803年)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表达了他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他说去年掉了一颗牙齿,今年又掉了一颗。这种描述暗示着他对自己逐渐老去的认识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这段文字为我们提供了韩愈创作这首诗的背景。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韩愈对自己身体状况的担忧和对时光流逝的思考。这也反映了他对生命的短暂和人生的无常的深刻认识。
《落齿》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表达了作者对牙齿脱落的思考和感受。诗中运用了押韵和五言句的形式,但整体上更像是散文的表达方式。通过将诗词转化为散文,我们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第一节描述了作者从去年开始牙齿脱落的情况,今年又脱落了一个,而且还会继续脱落。虽然牙齿和齿有一些区别,但在这里它们是可以互相替代的。
第二节和第三节讲述了剩下的牙齿也开始摇动,看来它们要全部脱落才算完结。当第一个牙齿脱落时,作者只觉得口中有了缺口,感到有些尴尬。后来又脱落了两三个,作者开始担心自己的年纪和衰老,害怕自己快要死了。因此,每当一颗牙齿要脱落时,作者常常感到心神不宁。
第四节描写了即将脱落的牙齿。它们歪斜颠倒,既妨碍咬嚼,又不敢用水漱口,但最终它们还是离开了作者。这时作者的情绪就像崩塌了一座山一样。
第五节和第六节描述了作者对牙齿脱落的心理状态。作者已经习惯了牙齿脱落,每脱落一个,和上一个差不多,现在还剩下二十多颗,已经有了思想准备,知道它们会一个一个地脱落。如果每年脱落一个,那么还可以支持二十年。如果一下子全部脱落,那么和慢慢地脱落也是一样的。
第七节说有人认为牙齿脱落了,生命也不可靠了。作者则认为人生总有一个尽头,无论寿命长短,都会死去。
第八节说有人认为牙齿脱落后,周围的人会感到惊讶。作者引用了庄子的山木和鸣雁的比喻,说明有才与无才各有好处。作者的牙齿脱落了,说不定也是一件喜事。
第九节说牙齿脱落后,说话容易出错,所以经常保持沉默也是好的。没有牙齿无法咬嚼,所以只能吃软的食物,但同样美味。最后两句是结束,因为作者以歌咏的方式表达了牙齿脱落的感受,经常给老妻和孩子们读,让他们感到惊喜和欢笑。
整首诗只使用了《庄子·山木篇》中的一个典故,除此之外没有其他需要解释才能理解的词句。将诗词转化为散文后,这首诗就变成了一篇有趣的小品文。牙齿的脱落成为了作者思考和感受的对象,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
《落齿》赏析详情»
韩愈于768年出生在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他是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他晚年担任吏部侍郎,因此也被称为韩吏部。他被谥号为“文”,又被称为韩文公。
韩愈与柳宗元一起被认为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他们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为“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则推崇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他被尊称为“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他的作品都被收录在《昌黎先生集》中。
在思想上,韩愈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他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他对佛教持批判态度,主张恢复儒家的传统价值观和道德规范。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于824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