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西风拂来,仿若劝说云彩放行一般,云层逐渐退去。远望东方,金镜似的月亮将在这晴朗无云的天空中冉冉升起。月色如霜,光照四野,月上的桂树映入河水中,水月与明月交相辉映,更添几分风致。夜已深,古驿枯庭里只剩下自己独自徘徊,孤枕难眠。
身在故乡的朋友,在远方看着这天边明月,或许也会想起在外的自己。现在还乡只是梦想,只能用书信把思念传回故乡。心事重重,忧虑不安,乌鹊在风中依着残枝,秋露中的蟋蟀在荒井中发出悲鸣。独自在月下饮酒,九重天上的月宫一片凄冷。
注释:
齐天乐:词牌名。又名《台城路》、《五福降中天》、《如此江山》。《清真集》、《白石道人歌曲》、《梦窗词集》并入“正宫”(即“黄钟宫”)。此词一百零二字,前后片各五仄韵。前片第七句、后片第八句第一字是领格,例用去声。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凉云:秋云。谢眺《七夕赋》:“朱光既敛,凉云始浮。”
天东:东方的天空。李贺《溪晚凉》:“玉烟青湿白如幢,银湾晓转流天东。”金镜:月亮。
霜凝:月光撒满大地,像铺了一层冻霜一样白。
桂湿:月亮入水。传说月中有桂树,故云。
冰壶:皎洁之月光。
分破:指宋与金南北分疆,山河破碎,犹各自领一半秋光。
悲镜:李白诗《将进酒》:“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此指的岁月易老之谓也。
客:客子,自指。
许:何许,何处。
刀头:刀环,战罢还家之意。
虿(chài)尾:女子卷发;此指书法峭劲。
定:助语词,犹“了”也,“着”也。
蛩(qióng):蟋蟀。
斟酌(zhēn zhuó):往杯盏里倒酒供饮用。
九秋:九月深秋。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南宋官吏,他被派往一个曾经是北宋疆土的异国祝寿。这个异国是一个遥远而神秘的地方,充满了未知和挑战。官吏身负使命,踏上了这段旅程。
与此同时,正值中国的传统佳节——中秋节。中秋节是一个家人团聚、共度美好时光的节日。然而,官吏却身处异国他乡,无法与家人团聚,无法感受到中秋节的温馨和喜庆。这使得他倍感孤独和思乡之情。
这两个背景交织在一起,注定了这首词将带有十分悲壮的风格。官吏在异国他乡,面对未知的挑战和孤独的心情,不禁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他的心中充满了对故土的眷恋和对家人的思念,这种情感在词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达。
这首词通过描绘官吏在异国的遭遇和内心的矛盾,展现了他的坚韧和忍耐,同时也表达了对家乡和亲人的深深眷恋。词中的悲壮情调和对故土的思念,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官吏内心的痛苦和无奈,同时也引发了对家乡和亲情的共鸣。
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仅赋予了词以悲壮的风格,更使得读者能够在阅读中感受到官吏的心情和情感的共鸣。它通过对异国他乡和中秋节的描绘,展现了人在陌生环境中的孤独和对家乡的眷恋,使读者在感受到悲壮的同时,也能够思考和珍惜自己的家乡和亲情。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创作背景详情»
这两句词语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的孤独和思乡之情,使整篇词语更加凄凉悲切。
最后两句“更分破秋光,尽成悲境”,通过运用“更”字和“尽”字,表达了作者对于中秋夜的感慨和悲伤之情。中秋本是团圆的节日,而对于异乡的作者来说,却成了分离和孤独的象征。词语中的“秋光”一词,既指中秋的明月,也隐含着秋天的凄凉和离别之意。通过这两句词语,作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与中秋的寂寥相结合,表达了对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整篇词语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美景,展现了作者对于中秋节的独特感悟和情感表达。从静态的图画到动态的电影镜头,再到抒情的描写,词语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感悟,将读者带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他对于故土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整篇词语以中秋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作者独特的鉴赏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齐天乐·中秋宿真定驿》鉴赏详情»
史达祖(1163~1220年),字邦卿,号梅溪,汴(河南开封)人。他一生未中第,早年曾担任过幕僚职务。在韩侂胄当国时,史达祖是他最亲信的堂吏,负责撰写文书。然而,韩侂胄失败后,史达祖被牵连受到黥刑的惩罚,最终在贫困中去世。
史达祖的词作以咏物为主题,其中不乏对自身身世的感慨。他还在宁宗朝北行使金,这一部分的北行词充满了对家国沉痛的思念之情。现今传世的作品有《梅溪词》,共存有112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