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衣》原文赏析

  • [
    xiān
    qín
    ]
    míng
  • yuē
    tóng
    páo
    wáng
    xìng
    shī
    xiū
    máo
    tóng
    chóu
  • yuē
    tóng
    wáng
    xìng
    shī
    xiū
    máo
    xié
    zuò
  • yuē
    tóng
    shàng
    wáng
    xìng
    shī
    xiū
    jiǎ
    bīng
    xié
    xíng

原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相关标签:诗经赞美爱国

译文及注释

译文: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袍。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戈与矛,与你共同对敌。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内衣。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我那矛与戟,与你一起出发。
谁说我们没衣穿?与你同穿战裙。君王发兵去交战,修整甲胄与兵器,杀敌与你共前进。

注释:
袍:长袍,即今之斗篷。
王:此指秦君。一说指周天子。
于:语助词。
兴师:起兵。
同仇:共同对敌。
泽:通“襗”,内衣,如今之汗衫。
作:起。
裳:下衣,此指战裙。
甲兵:铠甲与兵器。
行:往。 《无衣》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秦风·无衣》是《诗经》中的一首作品,它以其高亢的精神境界和独特的表现方式受到人们的重视。然而,由于作品的创作年代久远,文字叙述简略,故而后代对于它的时代背景、写作旨意产生了各种推测。

关于《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主要有三种意见。第一种意见认为,这首诗是讽刺秦君穷兵黩武、崇尚军力的作品。《毛诗序》中提到:“《无衣》,刺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这种观点认为,《秦风·无衣》是对秦国君主好战的行为进行讽刺。

第二种观点认为,《秦风·无衣》是秦哀公应楚臣申包胥之请,出兵救楚抗吴而作。据说秦哀公征召秦民从军,士卒相约之歌,表达了他们的决心和团结。

第三种观点认为,《秦风·无衣》是秦人攻逐犬戎时的歌声。在这个背景下,兵士们团结友爱、同仇敌忾、偕作并行,准备抵御外侮。

根据今人的考证,秦襄公七年(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周王室内讧,导致戎族入侵,攻进镐京,周王朝土地大部沦陷,秦国靠近王畿,与周王室休戚相关,遂奋起反抗。因此,有人认为《秦风·无衣》可能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

总的来说,《秦风·无衣》的创作背景至今仍存在争议,但无论是哪种观点,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人们对战争的思考和态度。这首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传递了深刻的思想和情感,成为了《诗经》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无衣》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仇敌共愤,士气高昂。第二是诗中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排比、对仗等,使诗歌更加生动有力。例如,“磨刀擦枪,舞戈挥戟”,形象地描绘了士兵们备战的场景;“与子偕行”,通过对仗的方式,表达了士兵们团结一致的决心。第三是诗中融入了爱国主义情感,表达了秦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敌人的坚决抵抗。诗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爱国热情和对胜利的渴望,激励着士兵们勇往直前,为国家的安宁而奋斗。总之,这首诗以其激昂的语言、豪情满怀的气势和深深的爱国情怀,展现了秦人的尚武精神和英雄气概,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鉴赏意义。 《无衣》鉴赏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七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美观。
难道说我没衣服穿?我的衣服有六件。但都不如你亲手做的,既舒适又温暖。

注释:
七:虚数,言衣之多;一说七章之衣,诸侯的服饰。
子:第二人称的尊称、敬称,此指制衣的人。
安:舒适。吉:美,善。
六:一说音路,六节衣。
燠(yù 玉):暖热。 《无衣》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解读。

首先,根据高亨《诗经今注》的解释,这首诗的背景可能是诗人收到了一件衣服作为赏赐或礼物,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赠送者的感谢之情。这种解释下,诗人可能是一个受到赏赐的官员或贵族,他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展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情感表达能力。

另一种解释是根据诗中的意境和情感来推测诗人的创作背景。诗中描述了诗人拿起一件衣裳欲穿时,突然想起了已故的妻子,悲伤涌上心头。这种解释下,诗人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他原本有一位心灵手巧的妻子,两人的家庭生活十分美满温馨。然而,不幸的是,妻子过早地去世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诗人拿起衣裳,不禁回忆起妻子的存在,思念之情油然而生,于是他写下了这首诗。这种解释下,诗人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妻子的思念和悲伤之情,同时也展示了他对家庭生活的珍视和对妻子的深深怀念。

无论是哪种解释,这首诗都展示了诗人对于赠送者或妻子的感激和思念之情。通过诗歌的表达,诗人将自己的情感传递给读者,让人们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这首诗也反映了人们对于亲情、友情和爱情的珍视和思念,具有深刻的情感共鸣和启示意义。 《无衣》创作背景详情»

鉴赏

此篇鉴赏文章主要对《秦风·无衣》进行了解读和分析。文章首先提到了《毛诗序》和朱熹的解释,指出前人对于这首诗的解释多有争议。然后,文章从诗意出发,认为这首诗可能是一个民间歌手写给已故妻子的感伤之作。诗人表达了对妻子手工制作的衣裳的怀念和珍惜之情。文章还对诗中的句读和一些字词的解释进行了讨论。

整篇文章结构清晰,逻辑严密。作者通过引用前人的观点和自己的分析,对《秦风·无衣》进行了深入的解读。同时,文章语言简练,表达清晰,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的内涵和艺术风格。 《无衣》鉴赏详情»

猜您喜欢

木瓜

先秦 佚名

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投我以木李,报之以琼玖。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先秦 佚名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如?”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击鼓

先秦 佚名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