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泉水汨汨流不息,还是回归入淇水。怀念卫国我故乡,没有一天不在想。同来姬姓好姐妹,且与她们来商量。
回想当初宿泲地,摆酒饯行在祢邑。女子出嫁到别国,远离父母和兄弟。临行问候我姑母,还有众位好姊妹。
如能回乡宿在干,饯行之地就在言。车轴上油插紧键,直奔故乡跑得欢。疾驰速奔回到卫,不会招来甚后患?
我是思绪在肥泉,声声叹息用不休。再想须城与漕邑,我的忧伤无尽头。驾着马车去出游,借此排解我忧愁。
注释:
泉水:卫国水名,即末章所说的“肥泉”。
毖(bì):“泌”的假借字,泉水涌流貌。
淇:淇水,卫国河名。
有怀:因怀念。有,以,因。
靡:无。
娈(luán):美好的样子。诸姬:指卫国的同姓之女,卫君姓姬。
聊:一说愿,一说姑且。
泲(jǐ):卫国地名。或以为即济水。
饯:以酒送行。祢(nǐ):卫国地名。
行:指女子出嫁。
姑:父亲的姊妹称“姑”。
干:卫国地名。
言:卫国地名。
载:发语词。脂:涂车轴的油脂。舝(xiá):同“辖”,车轴两头的金属键。此处脂、舝皆作动词。
还车:回转车。迈:远行。
遄(chuán):疾速。臻:至。
瑕:通“胡”、“何”;一说远也。
肥泉、须、漕:皆卫国的城邑。肥泉一说同出异归之泉。
兹:通“滋”,增加。
须、漕:均为卫国地名。
悠悠:忧愁深长。
写(xiè):通“泻”,除也。与“卸”音、义同。
《泉水》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可以描述为:《毛诗序》认为《邶风·泉水》是卫女思归之作。根据《毛诗序》的解释,这首诗是卫国女子嫁到别的国家后,父母去世,她思念家乡而无法归去的心情所写。朱熹、方玉润、范家相等学者也支持这一观点。然而,也有一些学者持不同意见,认为这首诗是许穆公夫人、宋桓夫人或邢侯夫人所作。无论如何,无论是哪位作者,这首诗都是一个卫国女子在异国他乡思念家乡的心情的真实写照。由于缺乏明确的文献记载,我们无法确定诗的确切作者和背景,但可以推测这首诗是一个卫国女子在思念家乡时写下的作品。 《泉水》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鉴赏文章主要分析了一首诗的内容和艺术手法。文章首先解释了诗的第一章,指出诗中使用了泉水流入淇水的比喻,委婉地表达了主人公归宁的念头。接着,文章提到诗中使用了“娈彼诸姬,聊与之谋”来引出主人公想找姐妹倾诉苦衷的情节。然后,文章分析了诗的第二章和第三章,指出这两章通过赋法铺写虚景,表达了主人公对故国的深切怀念。最后,文章解释了诗的第四章,指出主人公考虑出游销忧,但思念故国的情感仍然存在。文章最后引用了清人陈继揆对这首诗的评价,称赞了诗中虚无缥缈的描写和真切深沉的思念。 《泉水》鉴赏详情»
思乡是对家园的依恋,是人类普遍的心态。家乡好的标准不是物质条件,而是那份梦绕魂牵的亲情。即使家乡很穷、很落后、很寒伧,没有丰富的物产和妩媚的山水,对思乡人来说都不重要,都可以被忽略。
重要的是,生于斯、长于斯、铭刻在心灵深处的人生体验,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可割舍的亲情。这些体验和亲情对个人来说只有一次,既不可重复,也不可替代。即使是一些极小的细节,比如曾经采摘邻居的花朵而遭到责骂,背着父母下河洗澡,爬上屋顶恶作剧,放学路上漫无目的地游荡和东张西望,都可能随着岁月的流逝而在脑海里突现出来,成为思乡恋情中的一部分。
家园感可以说是人类心灵中最为持久和强烈的冲动的来源。久居家园不容易体验到这种冲动的强烈程度,也难以对思乡愁绪有深切的感触。一旦脱离家园,或者丧失家园,才能真正体会到家园的可亲可爱。游子思家,古今中外皆然,也是文学艺术表现的永恒主题。失去家园,既是失去了肉体的寄居之所,同时也是失去了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依。犹太民族为重建失去的家园,忍辱负重,历尽坎坷,奋斗了三千年,为此付出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牺牲。可见,无论对一个民族来说,还是对一个人来说,都不可能一日无家园。即使没有实际存在的家园,必定会有心目中既神圣又可亲的家园。
有家不能回的忧愁,丝毫都不亚于无家可归的悲哀。在人遭受痛苦磨难的时候,家园家乡常常取代神明而成为人们精神上的支柱和依靠,成为人们在痛苦磨难中坚持下去、与之抗争的力量源泉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说,乡愁是可贵的。
《泉水》读解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