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希望出亡的康有为、梁启超在逃亡中投宿时能像张俭一样受到人们的保护。希望战友们能如杜根一样忍死待机完成变法维新的大业。
我自仰天大笑,慷慨赴死,因为去者和留者肝胆相照、光明磊落,有如昆仑山一样的雄伟气魄。
注释:
望门投止:望门投宿。张俭:东汉末年高平人,因弹劾宦官侯览,被反诬“结党”,被迫逃亡,在逃亡中凡接纳其投宿的人家,均不畏牵连,乐于接待。事见《后汉书·张俭传》。
忍死:装死。须臾:不长的时间。杜根:东汉末年定陵人,汉安帝时邓太后摄政、宦官专权,其上书要求太后还政,太后大怒,命人以袋装之而摔死,行刑者慕杜根为人,不用力,欲待其出宫而释之。太后疑,派人查之,见杜根眼中生蛆,乃信其死。杜根终得以脱。事见《后汉书·杜根传》。
横刀:屠刀,意谓就义。
两昆仑:有两种说法,其一是指康有为和浏阳侠客大刀王五;其二为“去”指康有为(按:康有为在戊戌政变前潜逃出京,后逃往日本),“留”指自己。
《狱中题壁》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公元1898年,也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光绪二十四年。当时正值农历的戊戌年的六月,光绪皇帝开始实行变法,试图进行一系列的政治改革。然而,八月份,谭嗣同奉诏前往京城,参与新政。然而,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帝,并开始大规模地迫害维新党人。具体来说,这些维新党人包括谭嗣同、杨深秀、刘光第、康广仁、杨锐、林旭等人。而这首诗就是谭嗣同在狱中所作的。 《狱中题壁》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谭嗣同的《登高》一诗进行解读。该诗通过运用张俭和杜根的典故,揭露顽固派的狠毒,表达了对维新派人士的思念和期待。同时,诗中也抒发了作者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雄心壮志。全诗表达了对避祸出亡的变法领袖的褒扬祝福,对阻挠变法的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同时也抒发了诗人愿为自己的理想而献身的壮烈情怀。
诗中的第一句“望门投止思张俭止”是谭嗣同对身处囹圄的康有为等人的安危的牵挂和忧虑。他借用了张俭的典故,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拥护变法的人们的接纳和保护。
第二句“忍死须臾待杜根”则是通过运用杜根的典故,痛斥了邓太后对变法志士的残暴行径,并表达了对变法者东山再起的深情希冀。诗人认为,虽然戊戌维新运动遭到了重创,但作为志士仁人,应该志存高远,忍死求生,等待时机再展宏图。
接下来的“我自横刀向天笑”是诗人谭嗣同对自己的决心的表达。他表示,如果康有为等人能够安然脱险,他愿意毫不犹豫地面对死亡,冲天大笑。他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让阻挠变法的势力动摇。
最后一句“去留肝胆两昆仑”则是谭嗣同对去留问题的思考。他认为,为了变法大业和国家利益,他愿意效法公孙杵臼和日本德川幕府末期月照和尚的好友西乡的行节,以个人的牺牲来成全心目中的神圣事业,以酬报光绪皇帝的知遇之恩。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谭嗣同对变法领袖的思念和期待,对顽固势力的憎恶蔑视,以及对自己理想的坚定追求和愿意为之献身的壮烈情怀。
《狱中题壁》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