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在平陵这个地方的东边,长满了松柏和梧桐。
有一天,不知什么人劫持了住在这里的义公。
这些人把义公劫持到高门大堂之下,
胁迫他交出一百万银钱和两匹快马才能赎人。
交出两匹快马的确已相当困难,更别说百万银钱了。
可是义公回头见到追钱的小吏,心中只有悲痛无奈。
义公心中悲痛得就像血在流淌一般。
只好带口信给家人,卖掉那头小黄牛凑钱来赎我!
注释:平陵:汉昭帝陵墓,在今陕西省咸阳市西北七十里处。
松柏桐:指墓地。古代墓地多种植松柏梧桐。仲长统《昌言》说:“古之葬者,松、柏、梧桐以识坟。”
“不知”句:不知是什么人绑架了一个善良的人。劫:劫持,绑架。义公:善良的人,大好人。一说义公是姓义的人,一说指义公翟义。
高堂:高门大堂,代指官府衙门。
“交钱”句:必须交出一百万钱外加两匹快马才能放人。走马:善跑的马。
顾见:回头看见。追吏:逼索财物的官吏。恻(cè):悲痛。
“心中”二句:因心中悲痛,心血都要渗出来了。漉(lù):渗出。一说“漉”作“流尽”解。
“归告”句:回去转告家人把小黄牛卖掉凑线来赎人。犊(dú):小牛。
《平陵东》译文及注释详情»
《平陵东》是一首古代诗歌,大约产生在西汉末年。这首诗以控诉贪官恶吏采用绑架手段敲诈勒索平民百姓钱财的故事为主题。在古代社会中,贪官恶吏的存在是一个普遍的问题,他们利用职权之便,以各种手段敲诈勒索百姓的财物,使百姓生活困苦。《平陵东》通过描写这样一个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恶吏的愤怒和不满。
据《古今注》和《乐府古题要解》的解释,这首诗是翟义门人为翟义起兵讨伐王莽事败被害一事而作的。然而,这种解释与诗歌的意境并不相符。诗中并没有明确提到起义和讨伐的情节,而是以一个普通百姓被贪官绑架敲诈的故事为主线。因此,这种解释可能存在一定的误解。
《平陵东》以其深刻的揭露社会黑暗面和对贪官恶吏的谴责,成为了古代文学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形象,展现了贪官恶吏的丑恶嘴脸,引起了人们的共鸣和思考。这首诗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声音,呼唤着公正和正义。
在当今社会,贪官腐败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形式和手段可能有所改变,但其本质并未改变。因此,《平陵东》这样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提醒人们要警惕贪官恶吏的存在,呼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打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总之,《平陵东》是一首以控诉贪官恶吏为主题的古代诗歌,通过描写一个被贪官绑架敲诈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贪官恶吏的愤怒和不满。它不仅是一种文学作品,更是一种社会声音,呼唤着公正和正义。在当今社会,这样的作品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提醒人们要警惕贪官恶吏的存在,共同努力打击腐败现象,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平陵东》创作背景详情»
《平陵东》是一首属于汉乐府中的《相和歌辞·相和曲》的诗歌。诗中描绘了一个善良的人被绑架并被迫卖掉财产来赎身的故事。
诗歌以每三句为一节。第一节描述了事件发生的地点和经过。在平陵东侧的一片阴森浓密的树林中,一位善良的平民义公遭到了绑架。这个事件突然发生,义公心中充满了惊疑和恐惧。诗中的“不知”一句提出了疑问,使人感到疑惑。通过与下文的“高堂”和“追吏”联系,可以得知这是官吏捕人的行为。诗中没有明确提到“捕”,而是用“劫”来形容官吏的行径,意在表现出官吏行事的粗暴和凶狠。观察官吏的行迹,就像盗匪一样,让人难以相信这是官吏的行为。直到来到高堂下,才敢确定这劫持义公的竟然是官府所为。通过使用“不知”来制造疑惑,诗中隐含了讽刺的意味,揭示了“官府即盗匪,官府甚于盗匪”的黑暗现实。第二、三节直接描写了官吏敲榨勒索财物的强盗行径。本应是主持正义、惩办强暴的高堂,现在却要义公“交钱百万两走马”,贪婪的官吏公然逼迫善良的百姓。义公在猝然之间遭遇了这样的厄运,如此巨额的赎金不可能交纳得出来。
诗中的“两走马,亦诚难”表达了义公因此而悲愁交加,百般煎迫。稍有迟疑,就会遭受摧辱,一看到追逼的官吏,他不由得心惊色变。诗中的“心中恻,血出漉”生动地描绘了义公内心的痛苦和恐惧。在贪官暴吏的勒索之下,他感到自己的心血都要流尽了。透过这种极端痛苦的心情,可以想象出义公在官府受到的摧辱和折磨是多么严酷。在绝望之中,他已经没有其他选择,只能忍痛地“归告我家卖黄犊”。一个善良的平民在官府的逼迫下失去了家产。这个悲惨的结局中蕴含着多少痛苦和悲愤!即便如此,黄犊的价值有限,用这点微薄的赎金能满足那贪婪的官吏的无厌之欲吗?诗歌最终引发了对人的永久关切。
这首诗和其他两汉时期的乐府民歌一样,继承了《诗经》中的现实主义精神,通过描绘人们的生活和遭遇来表达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平陵东》通过描写一个善良的人被迫卖掉财产来赎身的故事,揭示了官府的黑暗现实和对善良百姓的压迫。这首诗引发了人们对社会不公和人性的思考。
《平陵东》鉴赏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