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眼前的美好风光是留不住的,在一片温暖和芳香里,他叉上马去远行。想要请柳丝拂动起来遮挡他前进的路,但杨柳树不是相思树,怎会懂得我的伤心。
为我们的天涯相隔而倍感痛苦惆怅,这东风为什么留不住这繁华旧梦。身边还留有当年他所写的信,但他的马已经走远,不知道现在身在何处。
注释:
蝶恋花:词牌名。又名《凤栖梧》《鹊踏枝》等,双调六十字,上下片各五句四仄韵。
和暖和香:伴着温暖,带着芳香。
雕鞍:马鞍的美称。
倩:请。
烟丝:烟雾笼罩的杨柳。
相思树:出自典故,后人用于男女相爱,生死不渝之情。
玉颜:指亡妻美丽的容貌。
闲阻,阻隔,此处引申为将来无法相见。
断带,断掉的衣带。乞句:请求(对方)写的诗句。
斑骓:身上长着花斑纹的马。
一系:将马拴在树下。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词人在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三月的一次旅行经历。词人扈驾东出山海关,前往盛京的途中,他被周围的景色所触动,想起了自己已故的妻子。这一回忆引发了词人内心深处无尽的空虚、寂寞和惆怅之情。为了表达这些情感,词人创作了这首词,以此来抒发他内心深处的忧愁和思念之情。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是对纳兰性德的《浣溪沙·和暖和香》的解读。词中描绘了两位恋人依依别离的情景,表达了他们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以及内心的伤感和惆怅。
首先,上片描写了两人外出游玩时,纳兰想起了自己的亡妻。通过描写“和暖和香”、“烟丝”、“垂杨”、“东风”等意象,表现出此时正值春意盎然的时刻。纳兰没有刻意将和伊人离别的春天描写成一片黯淡,而是真实地描绘了春天的浓丽景色,从而凸显出在这美好的春光下离别的难堪之情和自己内心的悲苦。词中的“眼底风光留不住”引用了辛弃疾的词句“有底风光留不住,烟波万顷春江路”,并通过“又”字的使用,暗示了分别已经不是一次,而是多次。这时,“眼底风光”并不是指温暖花香、杨柳依依,而是指即将远行的征人。女主角无力挽留,只能寄托希望于被烟雾笼罩的杨柳,希望它们能遮住征人的去路,但垂柳是无情的,自然也无法满足女主角的愿望。
接下来,下片转换了角度,写出了纳兰自己的失落之情,抒发了征人的伤别之情。伊人舍不得征人,征人也不愿离开伊人,但是圣命难违,征人只能离家远行,导致“玉颜成闲阻”。此时,征人内心感到痛苦和惆怅,开始埋怨东风为什么不能留住繁华旧梦,这隐喻着为什么幸福不能永驻呢?东风“不作繁华主”正是纳兰无可奈何的感慨。
最后一句再次转换了角度,写出了伊人的相思之情。伊人割断的衣带上还留有当年她求征人写的诗句,但如今征人远行,与自己相隔万水千山,也不知道他的坐骑现在系在何处。这句词表达了伊人对征人的思念之情,以及他们之间的距离和分离的痛苦。
通过这篇赏析,我们可以看到纳兰性德在《浣溪沙·和暖和香》中通过描写春天的美好景色和两位恋人的依依别离之情,表达了内心的伤感和惆怅。词中运用了意象和隐喻,以及角度的转换,使词作更加丰富和深刻。
《蝶恋花·眼底风光留不住》赏析详情»
纳兰性德(1655-1685)是清代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是清代最著名的词人之一。他的词作“纳兰词”在清代乃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彩夺目的一席。他生活在满汉融合时期,他所属的贵族家庭的兴衰与王朝国事有着密切的关联。尽管他曾侍从帝王,但他向往平淡的生活经历。他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上他个人的超逸才华,使他的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纳兰性德的词作《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流传至今,其中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富有意境,是他众多代表作之一。这首词表达了人生如初见般美好,为何秋风会悲伤画扇?人心本应不变,却常常易变。这些词句充满了深意,展现了纳兰性德独特的感慨和思考。
纳兰性德的生平中,他经历了家族的兴盛和衰落,也经历了个人的起伏和变迁。他的词作中常常流露出对人生的思考和对世事的感慨。他的词作不仅表达了个人的情感和心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状态。
纳兰性德的生命在1685年结束,他的早逝使他的词作更加珍贵。他的词作不仅在当时广为流传,而且至今仍被广泛传诵和赏析。纳兰性德的词作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