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秋夜里,弹奏着用吴丝和蜀桐制成的精美箜篌;听到美妙的乐声,天空的白云凝聚在一起,不再漂浮。
湘娥把泪珠洒满了斑竹,九天的素女也被牵动着满腔忧愁;这种情况的出现,是因为乐工李凭在京城弹奏箜篌。
乐声清脆动听,就像昆仑山上美玉的碎裂声,凤凰的鸣叫;时而使芙蓉在露水中饮泣,时而使香兰开怀欢笑。
清脆的乐声,融合了长安城十二门前的清冷光气;二十三根弦丝高弹轻拨,打动了高高在上的天帝。
高亢的乐声直冲云霄,冲上女娲炼石补过的天际;就像补天的五彩石被击破,逗落了漫天绵绵的秋雨。
仿佛乐工进入了神山的幻境,把技艺传授给了女仙;老鱼兴奋地在波中跳跃,瘦蛟也翩翩起舞。
月宫中的吴刚被乐声吸引,彻夜不眠地逗留在桂树下;桂树下的兔子也站立着聆听,不顾露珠斜飞的寒风!
注释:
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擅长弹奏箜篌。杨巨源的诗中提到了他的名字和他在京城弹奏箜篌的情景。
箜篌引:乐府旧题,属于《相和歌·瑟调曲》的一种。箜篌是古代的弦乐器,也叫空侯、坎侯,有多种形状。根据诗中提到的“二十三丝”,可以知道李凭弹的是竖箜篌。引是一种古代诗歌体裁,篇幅较长,音节和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等。
吴丝蜀桐:指吴地产的丝和蜀地产的桐,用来制作箜篌的材料。
张:调好弦,准备演奏。
高秋:指演奏的时间,深秋的天气。
空白:一作“空山”。《列子·汤问》中有“秦青抚节悲歌,响遏行云”的描述。这句话意味着山中的行云因为听到李凭弹奏的箜篌声而凝定不动了。
江娥:一作“湘娥”。据李衎的《竹谱详录》卷六记载:“泪竹生全湘九疑山中……《述异记》云:‘舜南巡,葬于苍梧,尧二女娥皇、女英泪下沾竹,文悉为之斑。’一名湘妃竹。”素女是传说中的神女。
《李凭箜篌引》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贺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奇特的想象力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公元811年至813年的时期,当时李贺在长安担任官奉礼郎的职务。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城市之一。作为官奉礼郎,李贺的职责是负责祭祀仪式的执行。这个职位虽然不算高级,但对于李贺来说,却是一个机会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在这个时期,李贺已经开始展现出他独特的诗歌才华。他的诗作充满了奇特的意象和丰富的想象力,常常以超凡脱俗的方式表达他对世界的感受和思考。他的诗歌语言华丽而富有节奏感,常常运用音韵和意象的变化来营造出独特的诗意。
在这个背景下,李贺创作了这篇诗作。这首诗可能是他在闲暇之余,或是在祭祀仪式之前,借着官奉礼郎的身份,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和思考。诗中可能包含了他对长安繁华都市的感受,对人生和命运的思考,以及对诗歌创作的热爱和追求。
这篇诗作的创作背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了解李贺的机会。通过了解他的职务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创作和思想。这首诗作也成为了他艺术成就的一部分,展示了他在唐代诗坛上的独特地位和影响力。
《李凭箜篌引》创作背景详情»
后交代,使整个句子更加生动有趣。最后两句“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通过描绘景物,展示了箜篌音乐的魅力所在。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表达了箜篌音乐的美妙之处,使人仿佛置身于古代宫廷之中,感受到了历史的沧桑和音乐的魅力。
整首诗以李凭的箜篌演奏为主线,通过丰富的比喻和描写,展现了箜篌音乐的神奇和美妙。诗人通过描绘箜篌的构造和乐声的效果,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音乐境界。同时,诗中还融入了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使整个作品更加丰富多彩。通过这首诗,读者可以感受到李凭的箜篌演奏所带来的震撼和感动,也能够领略到古代音乐的魅力和历史的韵味。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