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过行宫》原文赏析

  • sān
    yuè
    guò
    xíng
    gōng
  • [
    táng
    dài
    ]
  • shuǐ
    hóng
    fán
    yōng
    qiáng
    fēng
    jiāo
    xiǎo
    xué
    é
    zhuāng
  • chuī
    lián
    qīng
    chūn
    lǎo
    kān
    suǒ
    qiān
    nián
    bái
    cháng

原文: 渠水红繁拥御墙,风娇小叶学娥妆。
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


相关标签:写景抒怀写人遭遇

译文及注释

译文:御沟里的水荭白蒿把行宫的围墙拥绕,淡红柔绿像宫女的红颊翠眉般妖娇。行宫里帘幕几次更换青春已经变衰老,宫门深锁宫女无尽的苦寂何日终了!

注释:行宫:皇帝外出所住之处。此指东都洛阳行宫。
渠水:沟渠中的水,此指御沟水。渠,即指御沟。唐杜牧《东都送郑处诲校书归上都》诗:“悠悠渠水清,雨霁洛阳城。”红:水荭(hóng),是一种水生植物。繁:曾益本作“蘩”。蘩(fán),白蒿,即艾蒿。边让赋云:“若绿蘩之垂干。” 吴正子注曰:“红繁,荷也。小叶,初生叶也。”
风娇:谓风姿娇柔。娥妆:美女的妆饰。宋晏几道《蝶恋花·碧草池塘春又晚》词:“小叶风娇,尚学娥妆浅。”
垂帘:放下帘子。谓闲居无事。《南史·顾恺之传》:“ 觊之 御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晋陶渊明《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 《三月过行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古代供帝王离京出行时居住的宫室,即“行宫”。在唐明皇以前,洛阳行宫每年都会巡幸,但在安史之乱后停止了。在一个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作者经过行宫时,看到御沟里长满了水荭白蒿,嫩红柔绿。这景象让作者联想到行宫内的宫女们被迫过着长期与世隔绝的生活。因此,作者写下了这首诗。 《三月过行宫》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三月过行宫》是一首七绝,作者李贺通过对行宫春景的描写,展现了宫女们凄苦哀怨的生活和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诗中的第一句“渠水红繁拥御墙”,以实写的方式描绘了宫墙外侧和御沟中水荭茂盛、白蒿繁密的景象。接下来的“风娇小叶学娥妆”,通过对水荭的描写,将其比喻为宫女新妆的红颊翠眉,表达了作者对宫女们容颜的赞美和同情。

诗的后两句“垂帘几度青春老,堪锁千年白日长”,则表现了宫女们青春易逝、寂寞长存的凄苦命运。作者用“几度”和“千年”对举,强调了宫女们青春易逝而寂寞长在的不幸生活,表达了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和同情之情。

李贺的诗以奇丽为其特色,这首诗也展现了这一点。诗人通过对御沟荭蒿的描写,一下子联想到宫女的容颜,再联想到她们长锁深宫的生活遭遇,思绪由实到虚,以小见大,从具体的实景到概括的抒情,脱落俗套,与一般宫怨诗的艺术构思不同。此外,诗中的色泽明丽、词藻华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三月过行宫》通过对行宫春景的描写和对宫女们命运的思考,展现了作者对这种不合理社会现象的愤慨和同情之情。同时,诗中奇丽的构思和华美的词藻也为这首诗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月过行宫》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李贺的照片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

猜您喜欢

浩歌

唐代 李贺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
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缃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
不须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唯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羞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官街鼓

唐代 李贺

晓声隆隆催转日,暮声隆隆呼月出。
汉城黄柳映新帘,柏陵飞燕埋香骨。
磓碎千年日长白,孝武秦皇听不得。
从君翠发芦花色,独共南山守中国。
几回天上葬神仙,漏声相将无断绝。

五粒小松歌

唐代 李贺

前谢秀才、杜云卿,命予作《五粒小松歌》,予以选书多事,不治曲辞,经十日,聊道八句,以当命意。蛇子蛇孙鳞蜿蜿,新香几粒洪崖饭。
绿波浸叶满浓光,细束龙髯铰刀剪。
主人壁上铺州图,主人堂前多俗儒。
月明白露秋泪滴,石笋溪云肯寄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