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虽然有长戈,却不能刺伤猛虎;虽然有强弓,却不能击败猛虎。猛虎养育子孙后代,希望它们像自己一样凶残残忍。它抬起头,就像一座城池;它翘起尾巴,就像一面旌旗。曾经征服过猛虎的东海黄公,现在连夜间出行都害怕虎。猛虎在路上遇到像虎一样的驺虞,因为它不伤害人类而感到愤怒不平。宝刀和利剑无法发挥作用,只能挂在墙上,猛虎悲愤地咆哮如雷鸣。泰山脚下,虎害又复发,今天又传来了妇人的哭声。虽然官府定下了捕捉猛虎的期限,但衙门的吏员们害怕,不敢听从。
注释:
猛虎行:乐府旧题。《乐府解题》说:“指君子苦于志向纯洁的行为,常常陷入险难而难以完成功业。”这首诗并非表达这个意思。
“长戈”二句:《史记》记载,鲁国在咸地击败了狄国,俘获了狄国的长狄侨如,富父终甥,用长戈击杀了他。舂(chōng)的意思是冲击。抨(pēng)的意思是弹射。长弩也可以写作“强弩”。抨也可以写作“烹”。
生狞(níng):凶猛;凶恶。
“举头”二句:抬起头来,可以作为城池;翘起尾巴,可以作为旌旗,表示它的凶猛。
黄公:汉代的术士。
驺(zōu)虞(yú):传说中的一种神兽的名字。
牛哀:《淮南子》记载,公牛哀是鲁国的人,病了七天,变成了猛虎。它的兄弟启戸进来,牛哀抓住他并杀死了他。牛哀也可以指猛虎。
尺刀:短刀。
雷鸣:宝刀发出的咆哮声。
官家:古代对皇帝的称呼。《万机论》说:“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所以称皇帝为官家。”程:期限。
《猛虎行》译文及注释详情»
李贺是唐朝的一位著名诗人,尽管他只活了二十七岁,但他经历了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的统治。在他的诗歌作品中,有一首名为《猛虎行》的诗,这首诗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现实情况。这首诗主要针对藩镇的跋扈行为,这些藩镇在一方地区强占土地,肆意为恶,横行无忌。李贺在诗中写道:“现在法律无法制止的事情,在河南北五十多个州都有发生。”这句话表明了他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愤怒。
在唐朝时期,藩镇的势力逐渐壮大,他们在地方上拥有相当大的权力,甚至有些藩镇的势力超过了朝廷。这种情况导致了社会秩序的混乱和法律的无力。李贺作为一位敏锐的观察者和批评家,通过他的诗歌表达了对这种社会现象的不满和批评。
《猛虎行》这首诗以猛虎的形象来比喻藩镇的凶恶行为,强调了他们的威胁和危险性。诗中的描写生动而有力,通过形象的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藩镇的恶劣行径。
这首诗反映了李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同时也展示了他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尽管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二十七年,但他的诗歌作品却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成为了唐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他的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到唐朝社会的一些问题和不公正现象,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他对于社会正义的呼唤和追求。
《猛虎行》创作背景详情»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是唐代著名诗人,字长吉,汉族,出生于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他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朝郑王李亮的后裔。
李贺被誉为“诗鬼”,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并称为唐代三李。他的诗集《昌谷集》流传至今。
李贺是中唐时期的浪漫主义诗人,被称为“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他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颇受赞誉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生活方式充满了抑郁感伤和焦思苦吟。他在元和八年(813年)因病辞去奉礼郎的职位,回到了昌谷。然而,他在27岁的年纪英年早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