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日出日落,何时才终穷?时光岁月不与人的寿命齐同。所以春天并非我想要的春,夏天并非我想象中的夏,秋天并非我期盼的秋,冬天也并非我中意的冬。时间像辽阔的四海,人的寿命好比一个小池,遍观物象后才知道生命的无奈。我了解怎样才能快乐,只有独自驾驭六龙上天。六龙的协调步伐,使我的心胸顿时爽畅。唉,乘黄,怎么还不下降把我带上仙界。
注释:安穷:何有穷尽。安,何。穷,尽。
时世:犹时代。《荀子·尧问》:“时世不同。”一说指自然界之时序变化,与社会人事变化相对。
泊如:犹“泊然”,飘泊而无所附着的样子。四海之池,即谓四海。《史记·日者列传》:“地不足东南,以四海为池。”
是:此。邪:语助词。谓何:还说什么呢。
知:一说疑作“私”。
六龙:古代传说日车以六龙(龙马)为驾,巡行天下。日出日入,即为日神驾六龙巡天,以成昼夜。
调:发。一说协调之意,指龙马步伐配合协调。
若:顺,此有愉悦之意。一说疑为“苦”字之讹,“以‘苦’与末句‘下’(古音虎)相叶,‘若’字则不叶”(郑文《汉诗选笺》)。
訾(zī):嗟叹之词。
黄:指乘黄,传说中龙翼马身之神马名。《汉书》应劭注:“乘黄,龙翼马身,黄帝乘之而上仙者。”按:此即前所谓“六龙”。
徕(lái):同‘来’。一说“訾黄”当连读,同紫黄,即乘黄。
《日出入》译文及注释详情»
《日出入》是《郊祀歌》中的一章,祭的是日神。这首诗应该是在太始三年(前94年)二月,汉武帝晚年东巡齐地、礼日成山时所作。然而,冯沅君认为这首诗是汉武帝元鼎五年(前112年)时的作品。
在这首诗中,汉武帝以祭祀日神为主题,表达了对日出日落的敬畏和赞美之情。他通过描绘日出时的壮丽景象,以及日落时的宁静与美丽,展现了自然界的神奇和无穷魅力。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汉武帝东巡齐地期间,他在成山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式,以表达对日神的崇敬和感激之情。在这个仪式上,汉武帝亲自主持祭祀,向日神献上珍贵的祭品,并带领臣民们一同祈祷和歌颂。
这首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境,展现了汉武帝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日神的崇拜。它不仅是一首表达个人情感的诗歌作品,更是一种对自然界力量的颂扬和对神灵的敬仰。
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汉武帝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以及他对日神的崇拜和感激之情。这首诗不仅展示了汉武帝的文学才华,也反映了他对神灵和自然界的深刻理解和敬畏之心。
《日出入》创作背景详情»
《日出入》是一首祭祀日神的诗歌,通过朴实的文辞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人生飞速流逝的思考。诗中描述了太阳每天升起和落山的景象,引发了汉武帝想要成仙、乘龙上天的念头。
在先秦时代,屈原在《九歌·东君》中歌颂了这位驭龙乘雷、衣袂飘飘的豪侠日神。他的辞采和想象力令后世文豪赞叹不已。虽然司马相如等人学识渊博、才华出众,但他们也意识到无法与屈原相比描绘日神。因此,这首诗采用了独特的方式,没有对日神进行描绘,而是直接描述了人们祭祀日神时的悠远思绪。诗中的第一句“日出入安穷?时世不与人同!”通过对日运行的提问,表达了时间的无穷和人生的有限,抒发了人们的惆怅之情,意境深远。接下来的四句“故春非我春”思维奇特,富有哲理意味。春夏秋冬的更替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似乎是为了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而存在。然而,人们突然发现,人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瞬间,而天地四时却长存万古。这种“非我”境界的发现,虽然令人难过,却是人类觉醒的奇崛之语,蕴含着对宇宙的深刻思考。
诗中的“泊如四海之池”进一步表达了人寿命短暂的感受。通过形象的比喻,将悲叹之情融入其中,使人的寿命短暂更加真实地展现在眼前。后句则故意模棱两可,使得答案更加确定无疑。因此,人们注定要在悲伤中结束一生。然而,接下来的几句“吾知所乐,独乐六龙。六龙之调,使我心若。”表达了人们对日神的崇拜和向往。驾驭六龙的日神与天地同生,寿命无穷。当人们虔诚地祭祀日神时,都怀着美好的希望:如果能得到日神的庇佑,像他一样驾驭六龙巡天,那将是多么的快乐!这种想法虽然离奇,但汉武帝曾经有过这样的狂想。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日神的祭祀和思考,表达了人们对时间流逝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以及对日神的崇拜和向往。诗中的意境深远,思想奇崛,给人以启迪和思考。
《日出入》赏析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