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南山下,汧水和渭水之间,我可以想象出开元天宝那些年。朝廷建立了八坊来养马,连秦川都觉得太狭隘,四十万匹骏马奔驰,像阵阵云烟。马儿的毛色各异,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头像龙,颈像凤,有凶恶的也有俊妍的。它们的奇姿逸态令人叹为观止,也有一些劣性的马,跳踉嘶叫,混杂其中。以善养马出名的胡人有绿眼睛,每年剪毛刷马,精心挑选,供给天子的御马监。天子在池边观赏马匹,左右侍从美女三千,红妆在阳光下显得格外鲜艳。楼下的玉螭口中喷出不断的寒水,马群在水波中奔跑溅起水花如箭。画工们把笔舔满颜料临摹,曹霸和他的弟子韩干的画技压倒了众人。内厩的马多肉臀部肥圆,能在画肉时画出骨相,真是难上加难。马匹戴着黄金羁绊和白玉勒,马鞍子是用罗绫绣成的,它们遭到鞭打和火烙已经伤痕累累,怎么能与韩干画上的马相比,神骏天然。你看,一望无际的平沙上,细草蒙蒙像绵一样,马儿轻盈快捷,恐怕后面的马会争先。这些马真应该让王良驾着鞭子赶上天空,为什么要低头拉车,留在人间?
注释:
韩干:大梁人,官太府寺丞。善画人物,尤擅鞍马。初师曹霸。天宝中召入供奉,悉图宫中名马。
南山:指秦岭,在陕西陇县南。
汧(qiān)渭:汧水及渭水,均在陕西。
开元、天宝:唐玄宗年号。
八坊:唐时在岐、豳、泾、宁之间设立的养马场,地域广阔。秦川:指陕西、甘肃东部一带。
四十万匹:开元时由王毛仲负责马政,到十三年时,马的数量达到四十三万。杜甫的《天育骠骑图歌》中有“当时四十万匹马”的句子。
“骓”二句:指各种各样的马。骓(zhuī)是毛色苍白相杂的马。駓(pī)是毛色黄白相杂的马。骃(yīn)是浅黑间白的马。骆(luò)是黑鬣的白马。骊(lí)是纯黑的马。骝(liú)是黑鬣的红马。騵(yuán)是白腹的红马。白鱼是两只眼睛像鱼眼的马。赤
《书韩干牧马图》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苏轼在熙宁十年(1077年)二月经济南到达汴京开封的情景。在三月初三这一天,苏轼的朋友王诜送给他十二匹唐韩干画的马,共六轴,并请求苏轼为这幅画作跋文。苏轼于是创作了这首诗。 《书韩干牧马图》创作背景详情»
苏轼对画的描绘。他用“众工舐笔和朱铅”来形容画家的技艺精湛,使得读者对画面的期待更加高涨。接下来,诗人开始真正描绘画马的细节。他用“骏马踏破贺兰山缺”来形容马的力量和速度,用“马蹄如铁”来形容马的坚韧和稳定。他还写到马的毛色,有“白马金鞍”、“青马长鬣”、“黄马蹄疾”等,使得马的形象更加生动鲜明。
在描绘马的同时,苏轼也不忘表达对马的赞美之情。他写道:“马蹄踏破贺兰山缺,青泥何盘盘,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些诗句表达了马的力量和勇气,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马的敬仰之情。
整首诗的结构严谨有序,通过描绘马的细节和表达对马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马的热爱和敬仰之情。同时,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变化的句式,使得诗歌更加生动有趣。这首诗不仅是对画马的赞美,也是对马的赞美,展现了作者对马的热爱和敬仰之情。
《书韩干牧马图》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