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滁州城的周围都是山。远远望去,树木茂盛,幽深而秀丽,那是琅琊山。沿着山路走了六七里,有一个四角翘起的亭子,高踞于泉水之上,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那就是醉翁亭。太守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里,寄托在喝酒上。野花开放,美丽的树木茂盛生长,天空高远清爽,霜色洁白,四季的景色各不相同,乐趣也是无穷无尽的。
游玩的时候,野味野菜,用醿泉的泉水来酿酒,泉水清澈,酒水甜美,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太守喝醉了,而人们时坐时起,大声喧哗,宾客们尽情欢乐。而且宴会喝酒的乐趣,并不在于弹琴奏乐,太守以游人的快乐为快乐。当时的太守是谁?是醉翁欧阳修。
注释:
瑞鹤仙:词牌名。
环滁:环绕着滁州城。滁州,今安徽省东部。
皆:副词,都。
蔚然:草木繁盛的样子。
琅琊山,在滁州西南十里。
山:名词作状语,沿着山路。
翼然: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的样子。
得:领会。
寓:寄托。
芳:花草发出的香味,这里引申为“花”,名词。
山肴:用从山野捕获的鸟兽做成的菜。
野蔌(sù):野菜。蔌,菜蔬的总称。
洌(liè):清澈。
泉,指酿泉,泉水名,原名玻璃泉,在琅邪山醉翁亭下,因泉水很清可以酿酒而得名。
觥(gōng):酒杯。
筹:行酒令的筹码,用来记饮酒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宴会喝酒的乐趣,并不在于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乐:以…为乐。乐:乐事。
醉翁:指欧阳修(1007-1072年),自号醉翁。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译文及注释详情»
《醉翁亭记》是宋代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写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当时,欧阳修担任滁州太守的职务。与此同时,黄庭坚创作了一首名为《瑞鹤仙·环滁皆山也》的词,采用了独木桥体,暗指了欧阳修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这首词与《醉翁亭记》同字协韵,表达了深情厚意,完美地传达了原作的神韵之美。
《醉翁亭记》是一篇以欧阳修自身经历为背景的散文。故事发生在滁州的醉翁亭,欧阳修在这里度过了一段难忘的时光。他以醉翁的身份,借酒消愁,抒发了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慨。文章以醉翁的视角,描绘了滁州山水的美景,以及醉翁与自然的交融。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欧阳修表达了对人生短暂和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则是对欧阳修的散文的回应和致敬。他采用了独木桥体,将自己的词与欧阳修的散文相呼应。词中描绘了滁州的山水景色,与欧阳修的描写相互呼应,展现了对欧阳修作品的赞美和敬仰之情。
这两篇作品都以滁州的山水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和感慨。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以散文形式展现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而黄庭坚的《瑞鹤仙·环滁皆山也》则以词的形式回应了欧阳修的散文,表达了对欧阳修作品的赞美和敬仰之情。这两篇作品都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想感染了读者,成为了宋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创作背景详情»
的器具,霾,是指酒气蒸腾的样子。这三句以山肴野蔌、酒冽泉香、沸筹霾三个形象,生动地描绘出太守与宾客们的欢乐场景。接下来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只是寄托”,将原作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只是寄托”一句简化,更加直接地表达了醉翁的心境。再接下来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则是将原作中的“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一句重新组织,更加简练地表达了山水之乐与心境的关系。最后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只是寄托”,则是将原作中的“醉翁之意不在酒,酒只是寄托”一句再次重复,强调了醉翁的心境。整个过片,通过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将原作中的描写和抒情进行了巧妙的转化和提炼,使得词意更加明确,情感更加深刻。
总的来说,这篇赏析二通过对原作《醉翁亭记》的引用和改编,巧妙地表达了词人对大自然的赞美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对环滁皆山的描绘,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和慰藉,通过对醉翁亭的描写,表达了词人对山水之乐的追求和心境的寄托。整篇文章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考的启示。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赏析二详情»
这首词以独木桥体写成,灵感来源于欧阳修的散文名作《醉翁亭记》。词中运用了同字协韵,唱叹有情,完美地展现了原作的神韵。词的开头就引用了《醉翁亭记》的首句“环滁皆山也”,将环滁的山水景色描绘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望蔚然深秀,琅琊山也”一句,借用了原作中的句子,形容了琅琊山的美丽和令人向往的景色。接着,词中提到了醉翁亭,通过“山行六七里,有翼然泉上,醉翁亭也”这三句,将原作中的描写转化为了意境的核心,表达了词人对醉翁亭的喜爱之情。紧接着的“翁之乐也”一句,将描写转变为了抒情,展现了词人的情感。接下来的“得之心、寓之酒也”两句,概括了原作中的“醉翁之意不酒,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一段,通过将山水之乐与心灵的寄托联系起来,表达了词人对山水之间的乐趣的理解。最后的“更野芳佳木,风高日出,景无穷也”三句,将原作中的描写四季的部分简化了,着重表达了四季景色的美丽和乐趣的无穷。整首词运用了自由灵活的思维,通过省净的语句和精准的描写,展现了词人的造境之才。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赏析详情»
欧阳修不仅在文字简洁方面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还非常注重修辞的技巧。他对自己的作品进行了反复修改和打磨,以求达到最佳的表达效果。据记载,他甚至将自己的作品贴在墙上,不断修改,直到最后一字都不留。这种对于文字的苛求和对于完美的追求,展现了他对于文学创作的严谨态度。
欧阳修的修辞之道也得到了后人的广泛关注和研究。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对欧阳修的修辞方法进行了详细的探讨。他认为,欧阳修之所以能够在修辞上取得如此成就,是因为他注重意思的轻重和文辞的宾主关系。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个故事的表达方式可能不同,这是因为每个人对于意思的理解和表达方式都有所不同。
除了修辞方面的追求,欧阳修还展现了他对于自己的不满足和对于进步的渴望。他不断地修改自己的作品,力求将其完美地呈现给读者。他的刻苦用功和精益求精的精神,对于后人来说,永远是一个学习的榜样。
总之,欧阳修在文学创作中的注重修辞和对于完美的追求,以及他对于自己的不满足和对于进步的渴望,都使他成为了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他的作品和修辞方法,不仅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而且至今仍然被后人所研究和借鉴。
《瑞鹤仙·环滁皆山也》鉴赏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