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乐天书》原文赏析

  • tiān
    shū
  • [
    táng
    dài
    ]
    yuán
    zhěn
  • yuǎn
    xìn
    mén
    xiān
    yǒu
    leì
    jīng
    wèn
  • xún
    cháng
    xǐng
    céng
    yìng
    shì
    jiāng
    zhōu
    shū

原文: 远信入门先有泪,妻惊女哭问何如。
寻常不省曾如此,应是江州司马书。


相关标签:抒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唐朝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当时元稹和白居易分别在通州和江州任职。尽管身处不同的地方,但他们的命运却将两颗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州和江州之间经常有书信往来,他们互相赠送衣物,彼此关心着对方。这首《得乐天书》是元稹收到白居易的一封信后感慨而作的一首诗。 《得乐天书》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小诗《得乐天书》是元稹创作的一首构思奇特的诗歌。诗中描绘了诗人接到乐天的来信后一家人凄凄惶惶的场景。诗的开头就表达了诗人读信时泪流满面的情感。接着,诗人转向描写妻女的反应,妻子惊讶,女儿哭泣,并询问诗人为何如此伤心。诗人手持着远信,流着泪走回内室,引起了妻儿们的困惑和疑问。她们试图询问诗人接到了谁的来信,为何如此伤心,但并未得到明确的答案。诗人因为伤心而无法言语,于是她们只能私下窃窃私语,猜测这封信很可能是江州司马白乐天寄来的。

这首小诗的特点在于通过描写场景和情节来表达情感,而不是直接抒情。元稹在四行诗中成功地描绘了“妻惊女哭”的场景,刻画了人物之间的对话,以及诗人内心的感慨。诗人的深情只凝结在“先有泪”三个字中,其他部分并没有过多的描写。整首诗通过素描般的塑造形象,展现了深情。每句话都是常用的语言,却又都是奇特的语言。刘熙载在《艺概》中说:“常语易,奇语难,此诗之初关也;奇语易,常语难,此诗之重关也。香山用常得奇,此境良非易到。”这首诗的创作不仅在于运用常用语言表达奇特的情感,而且还成功地创造了一种境界。元稹的好友元微之早就超越了这个“重关”,用常语表达奇特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小诗《得乐天书》通过描绘场景和情节,以及运用常用语言表达奇特的情感,成功地展现了诗人接到乐天来信后一家人的凄凄惶惶的场面。诗中的情感通过简洁而精准的语言表达,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得乐天书》赏析详情»

金朝诗人元稹的照片
元稹

元稹(779年-831年)是唐代宗大历十四年至文宗大和五年间的诗人,字微之,别字威明,出生于唐朝洛阳(今河南洛阳)。他的父亲是元宽,母亲是郑氏。元稹是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是什翼犍的十四世孙。

在早年,元稹与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致力于创作新的乐府诗。乐府是一种古代的民歌体裁,元稹和白居易试图通过创新和改革,使乐府诗重新焕发活力。

元稹的诗歌作品以其细腻的描写和感人的情感而闻名。他的作品多涉及爱情、离别、人生哲理等主题,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语言优美流畅,被誉为“元白”,与白居易并称。

元稹的生平和事迹还有待进一步补充。

猜您喜欢

重赠

唐代 元稹

休遣玲珑唱我诗,我诗多是别君词。
明朝又向江头别,月落潮平是去时。

酬乐天劝醉

唐代 元稹

神曲清浊酒,牡丹深浅花。少年欲相饮,此乐何可涯。
沉机造神境,不必悟楞伽。酡颜返童貌,安用成丹砂。
刘伶称酒德,所称良未多。愿君听此曲,我为尽称嗟。
一杯颜色好,十盏胆气加。半酣得自恣,酩酊归太和。
共醉真可乐,飞觥撩乱歌。独醉亦有趣,兀然无与他。
美人醉灯下,左右流横波。王孙醉床上,颠倒眠绮罗。
君今劝我醉,劝醉意如何。

岳阳楼

唐代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