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脂粉塘水在雪景间流淌,仿佛在洗濯当年宫女雪白的肌肤,使我一早起来,就激起了作诗的愿望。
白雪茫茫,何处寻西施的遗影?但见垂柳挂满了冰雪,像鬓发添上了白霜。
井口堆雪像舀满了银子,梅园的雪粉还沾着芳香,高高低低的屋顶上,堆积着美玉,上下闪光。
我把白居易的诗作吟唱,眼前浮现着当年吴王夫差的富贵景象。
注释:
姑苏台:一名胥台,在江苏吴县西南姑胥山上,传春秋时吴王夫差曾与西施作乐于上。
断塘:指脂粉塘,为吴王宫人倾倒脂粉及洗濯处,在吴县西南灵岩山下。
索:应当。
匙:此作动词,舀上。藻井:此指壁有彩饰的井,与作为天花板形式之一的古建筑术语“藻井”不同。
参差:此指屋瓦高下不齐。秦观《春日》:“霁光浮瓦碧参差。”
乐天词:白居易曾做苏州刺史,有《题灵岩寺》等诗。乐天,白居易字。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小令《姑苏台赏雪》以描写姑苏台的雪景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怀古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失落感。
首先,诗歌以“断塘”作为开篇,将姑苏台与西施的故事联系在一起。断塘是西施曾经洗浴的地方,而洗凝脂则意味着雪的洁白如同凝脂。这种巧妙的联想引发了诗人的情感和游兴,进而引出了“觅西施”的主题。然而,诗人却无法找到西施,只能看到柳树上积雪如同萧萧鬓丝,这使得他更加怀念姑苏台的登临。这种布局不仅预示了姑苏台外围的雪景,也表明了作者“赏雪”并非单纯的冬令游览,而是一种怀古的表达。
接下来,诗歌正面描绘了姑苏台上的积雪景观。通过使用银、粉、玉等比喻,生动地描绘了雪的美丽。而末句的“富贵似吴王在时”则暗含着微妙的意味。虽然表面上是在赞美姑苏台的富贵景象,但实际上却是在暗示这种富贵只是雪堆的错觉。诗人在怀古的情绪下回忆起吴王在位时的风光,但却没有提及他最初的目的——“觅西施”。这暗示了作者的失落感。诗人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得如此隐晦,似乎在暗示着他内心深处的伤感。
总的来说,这首小令《姑苏台赏雪》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怀古的情感表达了作者的失落感。诗人通过描绘雪景和怀念吴王时代的富贵,表达了自己对失去的东西的思念和无奈。整首诗以雪景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微妙的意味,展现了作者内心深处的情感。
《太常引·姑苏台赏雪》赏析详情»
张可久(约1270~1348以后),字小山(一说名伯远,字可久,号小山),又一说字仲远,号小山,是庆元(治所在今浙江宁波鄞县)人,是元朝重要的散曲家和剧作家。
张可久与乔吉并称为“双壁”,与张养浩合为“二张”。他在元朝文坛上享有很高的声誉。
关于张可久的生平和事迹,目前所知不多。他的具体出生日期和死亡日期都没有确切的记录。根据一些文献记载,他大约生活在13世纪末至14世纪初。
张可久以散曲和剧作而闻名,他的作品在元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他的散曲作品以抒发个人情感和描绘自然景物为主题,风格独特,语言优美。他的剧作则以历史题材和传奇故事为主,情节曲折,表现力强。
张可久与乔吉合作创作了许多优秀的剧作,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双壁剧”。这些剧作在元代戏曲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戏曲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尽管张可久的生平和作品资料有限,但他作为元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贡献和影响不容忽视。他的作品至今仍被广泛研究和欣赏,对中国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风雪惊初霁,水乡增暮寒。树杪堕飞羽,檐牙挂琅玕。才喜门堆巷积,可惜迤逦销残。渐看低竹翩翻。清池涨微澜。
步屐晴正好,宴席晚方欢。梅花耐冷,亭亭来入冰盘。对前山横素,愁云变色,放杯同觅高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