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原文赏析

  • yòu
    bīn
    lǎo
    bìng
    qiǎn
    mèn
    èr
    shǒu
  • [
    sòng
    dài
    ]
    huáng
    tíng
    jiān
  • fēng
    shēng
    gāo
    zhú
    liáng
    sòng
    xīn
  • yóu
    shì
    wǎng
    niǎo
    shàn
    weì
  • huī
    bǎi
    bìng
    zhì
    rèn
    yǒu
  • bìng
    lái
    meǐ
    yàn
    jīn
    nǎi
    zhì

原文: 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
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



译文及注释

译文:清风吹拂着高竹生出丝丝凉意,细雨送来新开荷花的香气。
水中游鱼使我悟尘网,林间鸟语引人入禅味。
一挥驱除四百种疾病,参透佛理后大彻大悟,游刃有馀。
病来时常常厌烦来客,如今却盼望有可能能来。

注释:风生高竹:风吹高竹。风本身看不见,但当它吹过竹子,竹子摇摆,就好像是竹子生出的风。
新荷气:新开荷花的香气。
鱼游二句:此二句化自陶渊明“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的诗句。世网,尘世的纷乱有如网一样。
四百病:据《维摩经》,人的身体是由四大因缘和合而成,四大的任一部分增多或减少,都会引起身体的一百零一种疾病。此举其成数而言。
智刃:智慧的利刃,即参透佛理后大彻大悟,游刃有馀。《维摩经·菩萨行品》中有“以智慧剑,破烦恼贼”之说。
病来二句:拟黄斌老口吻代为述意。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表达了病愈后的心情,作者感到解脱和安慰。魏了翁在《鹤山文钞》中说:“山谷以花竹和气,验人安乐。”这句话可以用来形容这首诗。诗中以“风生高竹凉,雨送新荷气”作为引子,展示了病愈后的清爽感。病好了,心情变得宽和,周围的竹子和荷花都变得特别亲切。

“鱼游悟世网,鸟语入禅味”这句诗是从陶渊明的诗句“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中演化而来,但黄庭坚更加注重禅学的见解。他认为众生都有佛性,所以鱼也能悟世网,鸟的鸣叫也具有禅味。

“一挥四百病,智刃有余地”这两句更深入地发挥了佛学的观点,认为学佛后,人们能够获得更深刻的智慧,所有的病痛都能够消除。根据《维摩诘所说经》的解释,身体是灾难的源头,百种病痛都是由此而来。人的身体由地、水、火、风四个元素组成,因此身体是无常的,受苦的。只有通过大悟和解脱,才能摆脱这四百四病,恢复健康。

最后两句“病来每厌客,今乃思客至”通过对比的手法描绘了病中和病愈后的不同心情。在病中,人们感到烦躁,不愿意有客人来访,不想与人交往。但是病好了,烦恼解除了,心情舒畅,花木葱茏,当客人来访时,感到高兴,以乐观的态度欣赏一切,鸟飞鱼跃,生机勃勃。整首诗虽然融入了一些佛教的元素,但经过适当的解释,易于理解和欣赏,对于读者在技巧上也是有借鉴意义的。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赏析详情»

译文及注释

译文:所有的疾病都源自内心,只要转化烦恼就能根除病根。西风夹带着小雨,周围会感到更加清凉。苦竹环绕着荷花池塘,鱼鸟也会感到特别愉悦。纵使有红妆华盖的诱惑,也不能使禅心受到污染。

注释:斌老:黄斌老,文与可的侄子,善画竹,当时在此做通判。
百疴:指多种疾病。从中:从其中。此处指“心”。佛教有“万法唯心”的观点,认为人之得病首先是心得病,心居于“正中”,因此文中用“从中来”的词语。
将:携带,夹带。
居士:佛教中称在家奉佛修行的人为居士。径:周围。此二句指参透佛理,心病一好,众病皆消,四周清爽。
苦竹:竹的一种,因其竹笋味苦,故名。莲:荷花。为佛教中崇敬的花。据《大日经疏》说,它是吉祥清净、能使众人的心感到愉悦的象征。
红妆二句:此二句运用维摩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维摩即维摩诘。据《说无垢称经》卷四记载,维摩诘为在家居士,但神通道力远高于诸菩萨,一日维摩称病,佛遣弟子前往,众弟子均不敢前去,舍利佛毅然前往,维摩诘宅神天女以香花撒著其身,使其有染,舍利佛运用神力也不能去掉花瓣。此句说明心中无病,则百病皆消。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两首诗是黄庭坚在戎州(今四川宜宾市)以佛学观点答黄斌老病愈遣闷而作,时在宋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黄庭坚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政治家,他以其深厚的文学造诣和独特的佛学见解而闻名于世。

在这两首诗中,黄庭坚以佛学的思想为基础,表达了对黄斌老病愈的祝福和对他内心的痛苦的理解。黄斌老是黄庭坚的朋友,他曾经患病而备受折磨,而这两首诗则是黄庭坚在黄斌老病愈后写给他的回信。

黄庭坚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以表达他对黄斌老的关心和祝福。他以自然界的景物为比喻,描绘了黄斌老病愈后的喜悦和康复,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黄斌老病痛的同情和对生命的思考。

这两首诗不仅展示了黄庭坚卓越的文学才华,还体现了他对佛学的深入研究和对人生的思考。通过这些诗作,黄庭坚向读者传达了他对人生苦难和痛苦的理解,以及对希望和康复的追求。

总之,这两首诗是黄庭坚在戎州以佛学观点答黄斌老病愈遣闷而作的作品,展示了他的文学才华和对人生的思考。这些诗作不仅具有艺术价值,还反映了黄庭坚对友情、人生和佛学的独特见解。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黄庭坚的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诗中运用了佛学的观点,强调了心理对人体健康的重要性。作者通过描绘西风带来的小雨清凉的景象,表达了心病好了,身体也会逐渐康复的观点。接着,作者引用了佛教中崇敬的莲花象征,表达了愉悦众心的意义,并借用了常建的诗句来强调这一点。最后,作者以维摩诘问疾、天女散花的故事来比喻自己在病中的修行,表达了自己学佛有所得,并战胜了疾病的意义。整篇赏析通过运用佛学典故和形象的词汇,将深奥的禅理融入浅显易懂的境界中,展现了黄庭坚高超的艺术手法。结构上,这首诗首尾照应,结构严谨,也是其特色之一。 《又答斌老病愈遣闷二首》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黄庭坚的照片
黄庭坚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

猜您喜欢

谢张仲谋端午送巧作

宋代 黄庭坚

君家玉女从小见,闻道如今画不成。
翦裁似借天女手,萱草石榴偏眼明。

鹧鸪天·座中有眉山隐客史应之

宋代 黄庭坚

黄菊枝头生晓寒。人生莫放酒杯干。风前横笛斜吹雨,醉里簪花倒著冠。
身健在,且加餐。舞裙歌板尽清欢。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竹枝词二首

宋代 黄庭坚

浮云一百八盘萦,落日四十八渡明。
鬼门关外莫言远,四海一家皆弟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