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苏轼摆出强大的阵势,在儒家和墨家之间驰突纵横。他的书法,可与颜真卿、杨凝式并列。在他的胸中,本有着高山深谷般的境界,所以能画出老木盘曲在风霜之中的傲骨峥嵘。
注释:
1.子瞻:即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2.折冲:原意为折退敌方的战车,即抵御敌人。诗中有纵横驰骋之意。
3.儒墨:儒家、墨家。
4.阵堂堂:阵势强大。
5.颜杨:唐代颜真卿和五代杨凝式的并称。颜真卿:唐代书法家,字清臣,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名臣、书法家。杨凝式:字景度,号虚白,陕西华阴人。五代书法家。
6.元:本来,原先。
7.丘壑(hè):山水幽深之处,比喻深远的意境。
8.蟠(pán):盘曲而伏。
《题子瞻枯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宋哲宗元祐三年(1088年),诗人在史局担任著作佐郎的职务。春天,苏轼担任贡举的主管,而诗人则是他的属官。在这一年,苏轼曾在醣池寺的壁画上绘制了一幅描绘小山枯木的画作,而诗人则以此为题创作了一首名为《题子瞻寺壁小山枯木》的诗。苏轼又以枯木为题材创作了一首诗,于是诗人又为这首诗题写了题记。 《题子瞻枯木》创作背景详情»
这篇赏析主要是对苏轼的一首诗进行解读和分析。诗中首句“折冲儒墨阵堂堂”表达了苏轼用堂堂之阵来平息儒墨之争,赞扬了他学识渊博、能够保持平衡的能力。接着,诗中提到“书入颜杨鸿雁行”,并不是说苏轼的书法像颜真卿、杨凝式,而是说他和颜、杨两人一样是当时第一流的书法家,赞扬了他的高妙书法技艺。第三句“胸中元自有丘壑”强调了苏轼在创作之前已经有了成像,同时也强调了他综合学识、才艺和经历等方面的丰富涵养。接下来的“故作老木蟠风霜”形容了苏轼的画作,表现了他高明的笔墨和画家胸襟的写照。最后两句将评画和品人结合在一起,赞扬了苏轼的艺术造诣和人格,将两者结合起来,使整首诗自然而贴切。
整篇赏析通过对诗中每句的解读,分析了苏轼在学术和艺术方面的特点,以及他的人格魅力。诗的构思特点是从议论开端,通过议论的承转,阐述了画理,最后扣到了苏轼的枯木图上。整体构思奇特,不仅写出了“老木蟠风霜”,还展现了苏轼的为人和内心世界的丰富。
《题子瞻枯木》赏析详情»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出生于1045年8月9日,出生地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黄庭坚是江西诗派的开山之祖,与杜甫、陈师道和陈与义一起被称为“一祖三宗”,其中黄庭坚是其中一宗。
黄庭坚曾在苏轼门下学习,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一起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他与苏轼齐名,被世人称为“苏黄”。黄庭坚的代表作品之一是《山谷词》,这部作品展现了他独特的文学才华。
除了文学方面的成就,黄庭坚的书法也非常出色,他的书法风格独树一格,被誉为“宋四家”之一。
黄庭坚逝世于1105年5月24日,享年60岁。他的一生为文学和书法界做出了重要贡献,被后人广泛称颂和传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