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在送别的酒席上唱完了悲伤的歌曲,亭子里散了别离的宴席,香尘遮住了视线,离别的人们仍然频频回首。送行人的马隔着树林嘶叫,行人的船已经随着江波逐渐远去。
站在画阁上,我黯然失魂,登上高楼望断了天涯,夕阳下只能看到无边无垠的江波。人世间无穷无尽的是离愁,我的心要飞到天涯地角去寻找他。
注释:
踏莎(suō)行:词牌名,又名“喜朝天”“柳长春”“踏雪行”“平阳兴”“踏云行”“潇潇雨”等。双调小令,《张子野词》入“中吕宫”。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三仄韵。四言双起,例用对偶。
祖席:古代出行时祭祀路神叫“祖”。后来称设宴饯别的所在为“祖席”。
长亭:旅途中的驿站,为送别之地。
香尘:地上落花很多,尘土都带有香气,因此称为香尘。
棹:同“櫂”,划船的桨。长的叫櫂,短的叫楫。这里指船。
两句是说“居人”在楼阁之上遥念“行人”。
寻思:不断思索。两句是说从连接到天边的水波,引出无边无际的离愁,而有“思绕天涯”的感觉。
《踏莎行·祖席离歌》译文及注释详情»
《踏莎行·祖席离歌》是晏殊的作品,被收入《宋词三百首》。这首词描写了离别的情感。上片描写了送别的场景,首先写了送别的情景,然后从居者和行者两个角度描写了离别的情感。一方面表现了居者依依难舍,另一方面叙述了行者不忍离去。下片则单从居者的角度写了对行者的思念,由于行者乘船离去,所以仍然以水波为线索进行描写。整首词将情感融入景物之中,情境如画,勾勒出了一幅春江送别的图景。语言含蓄婉转,平易而意境深远。
这首词起初是写在送别的酒席上,表达了别情依依的感觉。词中的“离歌”和“别宴”是同一个场合,而“别宴”又与“祖席”意思相同。这里并没有避免重复,是为了强调送别的场面。词中的“香尘”一句,描写了刚刚分手时的情景:落花满地,尘土中还带有花的香气,彼此在隔着淡淡的香尘中反复回顾着彼此的情感。“回面”一句虽然没有明确指出是居者还是行者,但可以想象双方都缠绵悱恻,不忍分别。接下来的四、五句从送别者和行者的角度分别描写,两者相互对照,令人难以理解。尽管频频回望对方,但总有看不到对方的时候。一个小树林隔断了视线,马儿似乎也理解了居者的心意,仰首长嘶,而行者已经乘船渐行渐远,最终随着江流的曲折而消失不见。马嘶和船桨的转动从侧面衬托出了深深的别离之情。
过了片段,描写了居者登上画阁,不禁黯然失神,倚在高楼上,独自含愁极目远望,只见江波映照着落日余辉,延伸向遥远的天边,仅仅增添了别离的痛苦。居者登上楼,只是心中充满了离愁,有所不甘,并不需要继续目送行舟。词语不粘不脱,有着悠然远离的意味。
时间上,下片和上片并不一定紧密相连,登上楼极目远望,只是别后的情景,对行者的思念无时无刻不在。词中的“只送”二字,表达了无奈的怨恨之情,语言平易而意境深远。最后两句“无穷无尽是离愁,天涯地角寻思遍”,描写了别后的思念,由上句“平波远”三个字引出。主人公放纵自己的想象,让思念随波逐流,遍布天涯。从眼前的平静波澜中引出了无尽的离愁,意境已经很深远,再加上“天涯地角”这句,更加补足了相思相望之情的极致。
这首词通过描写送别的场景和居者对行者的思念,表达了深深的别离之情。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踏莎行·祖席离歌》赏析详情»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抚州府临川城(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父亲是抚州府手力节级官员。晏殊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北宋词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们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晏殊的词作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词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北宋词坛的代表之一。
晏殊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散文以叙事流畅、描写细腻为特点,常以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晏殊在105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词作和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