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细草愁烟》原文赏析

  • shā
    xíng
    ·
    cǎo
    chóu
    yān
  • [
    sòng
    dài
    ]
    yàn
    shū
  • cǎo
    chóu
    yān
    yōu
    huā
    qiè
    lòu
    píng
    lán
    zǒng
    shì
    xiāo
    hún
    chù
    gāo
    shēn
    yuàn
    jìng
    rén
    shí
    shí
    hǎi
    yàn
    shuāng
    feī
  • dài
    huǎn
    luó
    xiāng
    cán
    huì
    zhù
    tiān
    cháng
    jìn
    tiáo
    tiáo
    chuī
    yáng
    zhī
    jiě
    chūn
    fēng
    céng
    xíng
    rén
    zhù

原文: 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阑总是销魂处。日高深院静无人,时时海燕双飞去。
带缓罗衣,香残蕙炷。天长不禁迢迢路。垂杨只解惹春风,何曾系得行人住。


相关标签:春天写景抒情离愁思念踏莎行

译文及注释

译文:纤细的小草在风中飘动好像一缕缕轻烟惹人发愁,独自开放的花朵害怕露珠的打扰,倚在栏杆上总会想起一些让人难忘的往事。太阳高高的照在院子里,院子却静静地没有一个人居住,只看到时不时的有一些海燕双双飞来飞去。

轻轻缓一下罗衣上的锦带,香气还残留在用蕙点燃的火炷上,那条路是不是跟天一样的长。垂下的杨柳只能够惹得住春风眷顾罢了,什么时候才能留得下一些行人在这里稍停片刻呢!

注释:怯(qiè):来描写花晨露中的感受。
缓(huǎn):缓带,古代一种衣服。
蕙(huì):香草。
炷(zhù):燃烧。
解(xiè):古同“懈”,松弛,懈怠。 《踏莎行·细草愁烟》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庆历兴学时期的背景是庆历三年,当时的宰相与枢密副使范仲淹一起倡导州、县立学并改革教学内容,官学开始设立教授。这一改革措施使得京师至郡县都设有官学,从而形成了一股广泛兴起的文学热潮,被称为“庆历兴学”。

在这个时期,文学教育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发展。庆历兴学的推动者范仲淹与宰相合作,积极倡导州、县立学,使得教育机会得以普及。官学的设立为广大学子提供了学习的场所,同时改革教学内容也使得教育质量得到提高。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使得文学教育在社会上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支持。

在这个背景下,晏殊在临春之季感叹时光的流逝,以物抒情。庆历兴学的兴起使得文学教育蓬勃发展,但同时也意味着时光的流逝,人们不禁感叹岁月的匆匆。晏殊通过以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庆历兴学时期的思考。

庆历兴学时期的背景为晏殊提供了一个思考时光流逝的契机。这一时期的文学教育改革使得文化繁荣,但同时也让人们意识到时间的流逝和岁月的匆匆。晏殊通过以物抒情的方式,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庆历兴学时期的思考,展现了他对于教育改革和文化发展的思考和关注。 《踏莎行·细草愁烟》创作背景详情»

宋代诗人晏殊的照片
晏殊

晏殊(991-1055),字同叔,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诗人和散文家。他出生于抚州府临川城(今江西进贤县文港镇沙河人),父亲是抚州府手力节级官员。晏殊是抚州籍第一个宰相。

晏殊和他的第七子晏几道(1037-1110)在北宋词坛上享有盛誉,被称为“大晏”和“小晏”。他们的词作风格独特,深受当时文人雅士的喜爱。

晏殊的词作以婉约清丽、含蓄深沉为特点,常以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故为题材,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和情感的抒发。他的词作流传至今,被誉为北宋词坛的代表之一。

晏殊的散文作品也颇具影响力,他的散文以叙事流畅、描写细腻为特点,常以历史典故和人物传记为题材,展现了他对历史和人性的深刻思考。

晏殊在1055年去世,享年64岁。他的词作和散文作品为后世文人所推崇,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猜您喜欢

送凌侍郎还宣州

宋代 晏殊

日南藩郡古宣城,碧落神仙拥使旌。
津吏戒船东下稳,县僚负弩昼归荣。
江山谢守高吟地,风月朱公故里情。
曾预汉庭三独坐,府中谁敢伴飞觥。

更漏子·雪藏梅

宋代 晏殊

雪藏梅,烟著柳。依约上春时候。初送雁,欲闻莺。绿池波浪生。
探花开,留客醉。忆得去年情味。金盏酒,玉炉香。任他红日长。

山亭柳·赠歌者

宋代 晏殊

家住西秦。赌博艺随身。花柳上、斗尖新。偶学念奴声调,有时高遏行云。蜀锦缠头无数,不负辛勤。
数年来往咸京道,残杯冷炙谩消魂。衷肠事、托何人。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一曲当筵落泪,重掩罗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