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原文赏析

  • sòng
    shí
    zhī
    jiāng
    nán
    /
    sòng
    huǎng
    jìn
    shì
  • [
    táng
    dài
    ]
    mèng
    hào
    rán
  • jīng
    xiāng
    jiē
    shuǐ
    weí
    xiāng
    jūn
    chūn
    jiāng
    zhèng
    miǎo
    máng
    (
    miǎo
    tóng
    miǎo
    )
  • zhēng
    fān
    chù
    tiān
    wàng
    duàn
    rén
    cháng

原文: 荆吴相接水为乡,君去春江正淼茫。(淼 同:渺)
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


相关标签:离别

译文及注释

译文:两湖江浙紧接壤,河道纵横水为乡。您去的时候正值春江水满,烟波浩渺。
日暮时分,孤舟一叶停泊在何方?心随友人望天涯,无限思念痛断肠。

注释:杜十四:杜晃,排行十四。之:去,到。
荆吴:荆是古代楚国的别名,在今湖北、湖南一带。吴也是古代国名,在今江苏、安徽、浙江一带。荆吴在这里泛指江南。为:一作“连”。
春江:一作“江村”。淼茫:即渺茫。
何处泊:一作“何处泊”。
天涯:犹天边。指极远的地方。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之一,他与杜晃是好友。杜晃决定离开荆地,前往东吴。这个决定让孟浩然感到十分惋惜和不舍,因此他决定为杜晃写一首送别诗,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想象,这首诗可能是在杜晃即将离开之前的某个时刻创作的。孟浩然可能在与杜晃告别的时候,或者在他离开之后的某个时候,静坐思考,回忆起与杜晃的友谊和种种美好的时光,然后用诗歌的形式表达出自己的情感。

这首送别诗可能是孟浩然对杜晃的深情告别,他可能会在诗中表达自己对杜晃的祝福和思念之情。他可能会回忆起与杜晃一起度过的时光,包括他们一起游山玩水、品茶聊天、吟诗作对的情景。他可能会表达出对杜晃离开的遗憾和不舍,同时也会鼓励杜晃在新的环境中继续追求理想和梦想。

这首送别诗可能会以孟浩然独特的诗意和婉约的笔触来表达情感,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情的抒发,让读者感受到孟浩然对杜晃的深情厚意和友谊之情。

总之,这首送别诗是孟浩然为了表达自己对好友杜晃的不舍和祝福而创作的。它可能是在杜晃离开之前或之后的某个时刻创作的,通过诗歌的形式,孟浩然将自己的情感和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可能会成为他们友谊的永恒见证,留下了一段美好的回忆。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首诗以写景入笔,通过描绘渺茫的春江和孤舟一叶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关切和依恋。诗人遥望着渐行渐远的船只,而送行者则眺望着天涯,视野极其开阔,但却什么也看不见。诗中的“断人肠”将别离之情推向高潮,以此结束全诗,离愁别恨,悠然不尽。整首诗采用散行句式,如行云流水,近似歌行体,写得颇具神韵,不仅在谋篇造语上出色,自然流畅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怀念,也展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真挚的友谊。

诗的开篇是“荆吴相接水为乡”,既未点题意,也没有言明别离之情,全是送行者对行人一种宽解安慰的语气。通过“荆吴相接”这几个字,将千里之遥写得近如比邻,给人以比邻咫尺之感,恰似说“天涯若比邻”,“谁道沧江吴楚分”。虽然提到了两地,但实际上已经暗示了送别之事。然而,诗人先作宽慰,超越了送别诗的常规,却别具生活情趣:落魄远游的人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与鼓励。这里也有劝诗人杜晃放开眼界的意思。长江中下游地区素有水乡之称。不说“水乡”而说“水为乡”,意味深长:以水为乡的荆吴人对漂泊生活习以为常,不以暂离为憾事。“水为乡”描绘了江南的特点,也表达了以水为家的意思。这种语言宽解,情感真挚。这样说来,虽然含有“扁舟暂来去”的意思,但却没有明确表达出来,语言简洁而含蓄。这句话初读起来似乎是随口说出的常见语句,但细细品味却有无穷的味道。如果改为“荆吴相接为水乡”,那么诗的味道就会立刻“死于句下”。

“君去春江正淼茫”。这句话承接了“水为乡”的说法,将话题引入正题。虽然措辞平淡,但却将眼前的事物和景色联系在一起,产生了一种特殊的味道。“春江淼茫”,形容春江水面广阔,适合航行,含有祝愿友人一帆风顺的意思,但“淼茫”二字又透露出凄凉之情。这个词包含着复杂的情感,从字面上看,它是在描写眼前的景色:春江上烟波浩渺,雨雾弥漫,但实际上是在描写诗人内心的茫然,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时的迷茫和失落。既有喜悦“君去”能够顺利航行的便利,也有遗憾“君去”太匆忙的意思。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含蓄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思念和真挚友谊。诗人通过写景的方式,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内心的悲伤和留恋之情。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独具匠心,而且在情感上也打动人心,展现了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 《送杜十四之江南 / 送杜晃进士》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猜您喜欢

鹦鹉洲送王九之江左

唐代 孟浩然

昔登江上黄鹤楼,遥爱江中鹦鹉洲。
洲势逶迤绕碧流,鸳鸯鸂鶒满滩头。
滩头日落沙碛长,金沙熠熠动飙光。
舟人牵锦缆,浣女结罗裳。
月明全见芦花白,风起遥闻杜若香。
君行采采莫相忘。

万山潭作

唐代 孟浩然

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
游女昔解佩,传闻于此山。
求之不可得,沿月棹歌还。

自洛之越

唐代 孟浩然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
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
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
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