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告八从军》原文赏析

  • sòng
    gào
    cóng
    jūn
  • [
    táng
    dài
    ]
    mèng
    hào
    rán
  • nán
    ér
    piàn
    chē
    shū
  • hǎo
    yǒng
    fāng
    guò
    duō
    cái
    biàn
    便
  • yùn
    chóu
    jiāng
    yǎng
    zhuō
    jiù
    xián
  • zhèng
    dài
    gōng
    míng
    suì
    cóng
    jūn
    liǎng
    shū

原文: 男儿一片气,何必五车书。
好勇方过我,多才便起予。
运筹将入幕,养拙就闲居。
正待功名遂,从君继两疏。


相关标签:抒怀感慨壮志未酬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男子汉只要有一股勇气,又何必像我读许多书本。
尚勇武你的确超过了我,多才艺你对我启发很深。
你将去军队中施展才干,我无事在家里隐居待聘。
等你我成就了功名之后,我跟你学两疏回归山林。

注释:
告八:名字事迹不详。告当为姓,与郜同。告八,排行第八。
一片气:一股勇气。
五车书:是说书读得很多。
好勇方过我:用《论语》典故,赞扬告八勇力过人。
多才便起予(yú):用《论语》典故,夸奖告八有才而且能对自己有所启发。起予:启发我。
运筹(chóu):指谋划。
幕(mù):指军中帐幕。这句是说告八将入军幕中参预机密。
养拙(zhuō):即守拙,指退隐不佳。此句是讲孟浩然自己。
遂:成功。
两疏(shū):指汉代疏广、疏受叔侄二人。 《送告八从军》译文及注释详情»

赏析

这首诗是对孟浩然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内心矛盾的赏析。诗人孟浩然曾经为了学习而闭门读书,希望通过知识来实现自己的仕途和社会地位的提升。然而,他在仕途上屡次受挫,无法实现自己的理想,使他陷入了出世和入世的矛盾和痛苦之中。

诗的第一联以直接的方式表达了诗人的不满和愤慨。诗人通过对男儿气概和读书的对比,表达了自己对于儒冠误身的不平之鸣。这种思想是由于唐代社会中浓厚的英雄气氛所导致的,诗人的投笔从戎并不是一时冲动,而是他长期以来英雄意识和功名情结的结果。

第二联借用《论语》的典故,以轻松和真挚的笔调赞美了年轻人的勇敢和才华。诗人鼓励年轻人从军报国,歌颂了建功立业的英雄理想。诗人笔下的主人公充满了豪荡侠情和勇气,有志向的男儿可以凭此立功于边陲。诗人对于豪勇意气的赞美正是盛唐时期人们心境的真实反映。

第三联继续对比了两人的不同遭遇。一个运筹帷幄,一个养拙闲居。通过鲜明的对比,诗人表达了对于告八的鼓励和羡慕,同时也流露出自己不得不隐居的苦情。这对于当时社会思潮中儒术之外重侠尚武的观念进行了揭示。

末联通过汉代疏广和疏受叔侄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告八的期望和信心。诗人希望告八能够在功成名就之后像疏广和疏受叔侄一样,知进知退,不贪恋权位。这种期盼和信心从一个侧面展现了盛唐时期的典型面貌。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于自己人生经历和内心矛盾的思考和赞美。诗人虽然失意,但没有苦言,他以一种忧伤而不伤的态度,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表达给友人,没有表现出别离的情绪。整首诗流露出一种风华绝代的气质,展现了盛唐时期的风采。 《送告八从军》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孟浩然的照片
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是唐代著名的诗人,他是汉族,出生于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他的本名不详,有一种说法是他的名字叫浩,字叫浩然,因此被世人称为孟襄阳。

孟浩然年少时就注重节义,喜欢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同时也擅长写诗。当他四十岁的时候,他前往京师游玩,唐玄宗听说了他的诗才,下诏咏诗赞美他。然而,玄宗在赞美中说到了“不才明主弃”这样的话,意思是说孟浩然虽然才华出众,但却没有追求官职。玄宗对此感到冤枉,说:“你自己不求仕途,我也从未弃绝你,为什么诬陷我?”因此,孟浩然选择放弃追求官职,继续隐居。

后来,孟浩然隐居在鹿门山,他在那里写了两百多首诗。他的诗歌以山水田园为题材,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他的诗风清新自然,被人们称为“王孟”,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一起被誉为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

猜您喜欢

渡浙江问舟中人

唐代 孟浩然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高阳池送朱二

唐代 孟浩然

当昔襄阳雄盛时,山公常醉习家池。
池边钓女日相随,妆成照影竟来窥。
澄波澹澹芙蓉发,绿岸参参杨柳垂。
一朝物变人亦非,四面荒凉人住稀。
意气豪华何处在,空余草露湿罗衣。
此地朝来饯行者,翻向此中牧征马。
征马分飞日渐斜,见此空为人所嗟。
殷勤为访桃源路,予亦归来松子家。

寻菊花潭主人不遇

唐代 孟浩然

行至菊花潭,村西日已斜。
主人登高去,鸡犬空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