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山怀古》原文赏析

  • 西
    sài
    shān
    huái
    怀
  • [
    táng
    dài
    ]
    liú
  • wáng
    lóu
    chuán
    xià
    zhōu
    jīn
    líng
    wáng
    àn
    rán
    shōu
    (
    wáng
    zuò
    西
    jìn
    )
  • qiān
    xún
    tiě
    suǒ
    chén
    jiāng
    piàn
    jiàng
    fān
    chū
    shí
    tóu
  • rén
    shì
    huí
    shāng
    wǎng
    shì
    shān
    xíng
    jiù
    zhěn
    hán
    liú
  • jīn
    féng
    hǎi
    weí
    jiā
    leǐ
    xiāo
    xiāo
    qiū

原文: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王濬 一作:西晋)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相关标签:唐诗三百首咏史怀古兴衰

译文及注释

译文:
王濬的战舰沿江东下离开益州,显赫无比的金陵王气骤然失色。
王濬的战舰沿着长江向东航行,离开了益州。金陵这座显赫无比的城市的威严顿时黯然失色。

千丈长的铁链沉入江底,一片降旗挂在石头城头。
长达千丈的铁链沉入江底,一面降旗悬挂在石头城的城头上。

东吴灭亡以后,在金陵建都的王朝都先后灭亡,如今的西塞山依旧紧靠长江。
东吴灭亡之后,曾在金陵建都的王朝相继灭亡,而如今的西塞山仍然紧靠着长江。

从今以后天下归为一同,故垒萧条长满芦荻秋风飒飒。
从现在开始,天下归于一统,旧时的城垒荒废,长满了芦苇和秋风瑟瑟。

注释:
西塞山:位于今湖北省黄石市,又名道士洑,山体突出到长江中,因而形成长江弯道,站在山顶犹如身临江中。
王濬:晋朝益州刺史。一作“西晋”。益州:晋朝时的郡治在今成都。晋武帝谋伐吴国时,派王濬造大船,从巴蜀出发,船上以木材建造城墙和楼阁,每艘船可容纳两千余人。
金陵:今南京,当时是吴国的都城。王气:帝王之气。黯然:一作“漠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东吴末帝孙皓命人在江中架设铁锥,又用大铁索横跨江面,以阻拦晋朝的船只,但最终失败。寻:长度单位。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领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一直到金陵,攻破了石头城,吴国的皇帝孙皓到城门投降。
人世几回伤往事:一作“荒苑至今生茂草”。
枕寒流:一作“枕江流”。
今逢:一作“从今”。
“四海为家”两句:如今国家统一,旧时的壁垒早已荒芜。 《西塞山怀古》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在公元824年被调任为和州刺史。在他从夔州前往和州的途中,经过了西塞山。西塞山位于长江边,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山。刘禹锡在经过这座山时,被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同时也被历史的沧桑所感动。

站在西塞山上,刘禹锡回想起了过去的岁月。他想起了唐朝的辉煌和繁荣,想起了那个时代的文化繁盛和社会安定。然而,如今的时代已经不同了。唐朝已经经历了多次的动荡和战乱,国家的统一和繁荣逐渐消失。刘禹锡感叹历史的兴亡,感叹时光的流转。

在这首诗中,刘禹锡通过描绘西塞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他对过去时代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他用诗歌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变迁的思考和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这首诗不仅展示了刘禹锡的才华,也反映了他对时代变迁的敏锐观察和深刻思考。

这首诗以其深刻的思想和优美的语言,成为了唐代文学的经典之作。它不仅在当时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也在后世被广为传诵。通过这首诗,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和时代的变迁,也可以思考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命运的轮回。 《西塞山怀古》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史的必然。诗人通过选择这个历史事件作为题材,展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历史的无情。

诗的后四句则以西塞山为背景,点出了它之所以闻名的原因。西塞山曾经是军事要塞,但如今山形依旧,而人事已全非。这一转折点开了诗的主题,表达了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变迁。通过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景象,诗人揭示了人事无常的真相。

诗的开头写到了西晋水军出发,下面则单独描写了东吴的情况。诗人通过描绘东吴的望风披靡和晋军的胜利气势,展现了战争双方的强弱对比。他巧妙地运用了形象、色彩和气氛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和结果。这种对比不仅展示了胜利者的咄咄逼人和失败者的溃败丑态,还反映了孙吴政权的颓势和失败的命运。

诗人在剪裁上也展现了自己的功力。他从众多的史事中选择了西晋灭吴这个事件,这是一个引人深思的选择。东吴作为六朝的首领,竟然被覆灭,这揭示了吴王的昏聩无能和后来者的愚蠢。通过写吴的灭亡,诗人不仅揭示了历史的教训,也表达了国家统一的必然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写和对比,展示了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历史的无情。诗人巧妙地运用形象、色彩和气氛的对比,生动地描绘了战争的场景和结果。他的剪裁功力也使诗歌更加精炼和有力。这首诗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也是对现实的思考,具有深刻的意义。 《西塞山怀古》赏析详情»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照片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是中国唐朝时期的文学家和哲学家。他出生于彭城(今徐州),是汉族人,祖籍洛阳。他自称是汉中山靖王的后裔。刘禹锡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

刘禹锡是唐代中晚期著名的诗人,被称为“诗豪”。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他的诗作以婉约派为主,风格清新自然,表达了对自然景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在政治上,刘禹锡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然而,他参与的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的历史学家和收藏家周新国先生的考证,刘禹锡在被贬期间写了著名的诗作《汉寿城春望》。

关于刘禹锡的生平和思想,还有许多其他的资料和作品可以进一步了解。

猜您喜欢

望洞庭

唐代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山水翠 一作:山水色)

蜀先主庙

唐代 刘禹锡

天下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天下 一作:天地)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唐代 刘禹锡

尘中见月心亦闲,况是清秋仙府间。
凝光悠悠寒露坠,此时立在最高山。
碧虚无云风不起,山上长松山下水。
群动悠然一顾中,天高地平千万里。
少君引我升玉坛,礼空遥请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动,天乐一声肌骨寒。
金霞昕昕渐东上,轮欹影促犹频望。
绝景良时难再并,他年此日应惆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