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评事是一个历史上无法考证的人物,但从他的名字中的“评事”二字可以推测出他是朝廷中负责审理案件的司法官。这首《重别李评事》大约是唐代诗人杜昌龄在他在江宁(今南京市)任职期间的某个秋天创作的。这可以从诗中出现的“吴姬”、“秋江”、“白露”等词语来推断。
在唐代,江宁是一个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许多官员都在这里任职。杜昌龄作为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官员,被派往江宁担任评事官。评事官是负责审理案件和解决纠纷的官员,他们在朝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这首诗描述了杜昌龄与李评事的离别场景。秋天的江宁,秋江的水波荡漾,白露洒在大地上,给人一种凉爽的感觉。杜昌龄与李评事相互告别,他们可能是在一起共事了一段时间,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然而,由于工作的需要,他们不得不分别前往不同的地方。
诗中的“吴姬”可能指的是江宁地区的美女,她们以美丽和聪明才智而闻名。这可能是杜昌龄在江宁期间所遇到的女子,也可能是他对江宁地区的美丽景色和人文风情的描绘。
整首诗以离别为主题,表达了杜昌龄对李评事的深情告别和对江宁的留恋之情。诗中的景物描写和情感表达相结合,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悲伤和对过去时光的怀念。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杜昌龄在江宁任职期间的秋天,他在与李评事告别时,对江宁的美景和友情产生了深深的感慨。通过这首诗,杜昌龄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也展示了他对江宁的热爱和对友谊的珍视。
《重别李评事》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的赏析主要围绕着诗人昌龄对友情的表达和情感的转化展开。
首先,诗人通过巧妙运用“莫道”一词,将离别的难过转化为友人前往长安的喜悦。这样的转变使得离别不再是一种痛苦,而是一种乐意接受的姿态。诗人以此来减轻友人的痛苦,展现了他对友情的关心和体贴。
其次,诗人在诙谐的巧言之中,鼓励友人开怀畅饮,尽情享受欢乐。虽然诗中没有直接表达愁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愁情不存在。相反,诗人的不言愁正是他内心深处愁情的体现。他不愿让朋友勾起愁绪,同时也强压自己的愁绪,展现了他对友情的珍视和挚爱。
最后,诗人昌龄是一个非常重视友情的诗人。他在《芙蓉楼送辛渐二首》中展现了光明磊落的心态,而在这首《重别李评事》中,则通过欢情的推进来表达抑制的别绪。这种别绪在诗中通过“秋江离别难”的难字得到了明显的体现。诗人有意压抑这种难字,却反而使它更加突出。这种手法展示了诗人对友情的深情厚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巧妙的表达和情感的转化,展现了诗人昌龄对友情的关心和珍视。他以自己的方式减轻友人的痛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深处的愁情。这种表达方式和情感转化使得这首诗充满了深情和挚爱。
《重别李评事》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