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秋水清澈,蝉鸣不停,远望着苍茫的暮色,洛阳的树影依稀可辨。送别了你之后,心中的忧愁无尽无休,只能空虚地度过这凉风飒飒的秋天。
注释:暮:傍晚。鸣皋:山名。狄宗亨要去的地方,在今河南省嵩县东北。
《送狄宗亨》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朋友的诗,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情谊的感慨和依依不舍之情。诗中运用了秋天傍晚的景象来描绘送行的时刻,通过描述清澈的水和黄昏时蝉鸣的情景,展现了秋天的宜人气候。诗人将送别地点设定在洛阳和鸣皋,洛阳是诗人与狄宗亨分别的地方,而鸣皋则是狄宗亨要去的地方。诗中的“树色”和“烟”描绘了洛阳的景色,其中“树色”是实写,而“烟”则是虚写,通过这种手法,诗人表达了对朋友即将离去的惋惜之情。
诗的后两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诗人说“愁不尽”,表明了他们之间情谊的深厚和诗人的不舍之情。而“空度”一词则表达了诗人在朋友离去后的孤独和无聊,他感叹没有人能陪伴他度过这个凉风飒飒、气候宜人的秋天。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与狄宗亨之间深厚的情谊,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朋友离去的思念之情。
整首诗的语言通俗流畅,意境深沉。尽管只有四句,但通过情景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诗人成功地表达了复杂的思想和感情。诗人巧妙地运用了一字概括景物和情感,如用“烟”字来描绘鸣皋的景色,用“愁”字来表达对朋友的深情厚意,这些都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技巧。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简洁而深刻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真挚情谊和不舍之情。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景色和表达自己的情感,将读者带入了一种深沉而思索的氛围中。这首诗虽然篇幅短小,但却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情感的丰富。
《送狄宗亨》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