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夏天的夜晚在沅溪边乘着凉爽的风儿散步,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
莫道弦歌愁远谪,青山明月不曾空。
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那远处的青山和当空的明月却从不曾空缺。
注释:
1. 沅溪(yuán xī):地名,指沅江的支流。
2. 夏晚足凉风:夏天的晚上有凉爽的风。
3. 春酒相携:朋友们一起带着酒。
4. 竹丛(zhú cóng):指竹子丛生的地方。
5. 弦歌(xián gē):指音乐和歌声。
6. 远谪(yuǎn zhé):被贬谪到远离家乡的地方。
7. 青山明月:指远处的青山和明亮的月亮。
8. 不曾空(bù céng kōng):从不空缺,一直存在。
《龙标野宴》译文及注释详情»
在夏天的夜晚,我们在沅溪边散步,享受着凉爽的风。朋友们带着酒,相互陪伴着来到了竹林深处。不要说我们的音乐和歌声是因为被贬谪的哀愁,因为远处的青山和高悬的明月从未缺席。 《龙标野宴》译文详情»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王昌龄的内心矛盾和追求自由的心态。诗中描述了一个夏夜的聚会场景,夜晚的凉风、春酒和竹林给人一种放松自在的感觉。然而,这只是表面的安逸生活,诗人内心深处仍然被贬谪的苦所困扰。
诗中的“相携”和“就”这两个词,明显地表现了竹林聚会和纵情畅饮的放松举止,给人一种随夏夜凉风自在飘荡的感觉。这种描绘似乎是魏晋名士的文字风格,但实际上,作者王昌龄是一个充满激昂悲壮的血性文字的边塞诗人。他曾经写下“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是一个追求功业的盛唐诗人。然而,他此时却被贬谪到龙标,宦游坎坷,心中难免有着沉重的负担。
诗中的“莫道”只是不要说而已,并非没有,“莫道弦歌愁远谪”,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再深味一下开始的“沅溪夏晚足凉风,春酒相携就竹丛”的描绘聚会畅饮的文字,我们就能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沉重和难以释怀。即使是欢聚、畅饮,也不能使被贬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所以“青山明月不曾空”这句诗自然而然地出现。诗中的“青山”和“明月”代表着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寄托情感的对象,也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以青山明月自喻,表现了对人生自由和追求的渴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夏夜的聚会场景和表达诗人内心的矛盾和追求,展现了王昌龄的复杂心态和对自由的向往。诗人通过对青山明月的寄托,表达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
《龙标野宴》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