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采莲少女的绿罗裙融入到田田荷叶中,仿佛一色,少女的脸庞掩映在盛开的荷花间,相互映照。
混入莲池中不见了踪影,听到歌声四起才觉察到有人前来。
注释:
罗裙:用细软而有疏孔的丝织品制成的裙子。
一色裁:像是用同一颜色的衣料剪裁的。
芙蓉:指荷花。
乱入:杂入、混入。
看不见:指分不清哪是芙蓉的绿叶红花,哪是少女的绿裙红颜。
闻歌:听到歌声。
始觉:才知道。
《采莲曲》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篇创作背景描述了唐代诗人王昌龄与蛮女阿朵的初次相遇。故事发生在公元748年的夏天,当时王昌龄担任龙标尉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一天,王昌龄独自一人在龙标城外的东溪荷池散步,偶然间他目睹了一幅绝美的画面。画面上是酋长的公主和蛮女阿朵在荷池采莲唱歌的情景。这一刹那,王昌龄被这美丽的景象深深吸引,他被阿朵的美貌和歌声所打动,于是创作了《采莲曲》这首诗歌。这次的相遇和所见所闻,成为了王昌龄后来创作的灵感源泉,也为他与阿朵之间的故事埋下了伏笔。 《采莲曲》创作背景详情»
这首诗通过描写采莲少女与大自然的融合,展现了生动活泼、诗情画意的优美意境。诗中运用了荷叶与罗裙一样绿、荷花与脸庞一样红、不见人影闻歌声等手法,将采莲少女的美丽与大自然相融合,给人以美的享受。诗的前两句侧重于客观描写,让人感受到采莲少女与大自然的和谐统一;后两句则侧重于写主观感受,表现了人花难辨、花人同美的优美意境。整首诗构思独特,巧妙地将采莲少女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给人以引人遐想的美感。这样的艺术构思展现了作者的独具匠心。诗中的描写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给人以真切的生活实感。整体而言,这首诗具有饶有生活情趣的特点,让人欣赏之余也能感受到美的享受。 《采莲曲》鉴赏详情»
了采莲女的欢快心情和活泼的场景。整个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展现了采莲女与荷花的和谐共生,以及她们的美丽和活力。
这首诗的意境非常清新自然,给人一种宁静和舒适的感觉。诗人通过描绘荷叶和采莲女的衣裳颜色相同,将两者融为一体,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同时,诗人还通过引用其他诗句和典故,增加了诗歌的深度和内涵。比如,诗中的“裁”字与贺知章的诗句相呼应,使荷叶与罗裙之间产生了更深的联系。另外,诗中的“芙蓉向脸两边开”也让人联想到屈原的《离骚》,进一步丰富了诗歌的意义。
诗的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则更加深入地描绘了荷田的稠密和观望者的感受。通过使用“乱”字,诗人既表现了采莲女纷纷入池嬉笑欢闹的场面,又表现了荷叶和花的繁茂,使人难以辨别。而“闻歌始觉有人来”则通过描写歌声,表现了采莲女的欢快心情和活泼的场景。整个诗句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展现了采莲女与荷花的和谐共生,以及她们的美丽和活力。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巧妙的运用,展现了采莲女与荷花的和谐共生,以及她们的美丽和活力。诗歌中的意象和典故的运用,使诗歌更加丰富和深刻。整首诗给人一种清新自然的感觉,让人仿佛置身于荷塘之中,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采莲曲》赏析详情»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是盛唐时期著名的边塞诗人,被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他早年贫贱,困于农耕,直到年近不惑时才中进士。他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后又中博学宏辞,被授予汜水尉的职位,但因为一些事情被贬到岭南。他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人交情深厚。开元末年,他回到长安,改授江宁丞的职位。然而,他被人诬陷而被贬为龙标尉。安史之乱爆发后,他被刺史闾丘所杀。王昌龄的诗以七绝为主,尤其以他在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的边塞诗最为著名。他被称为“诗家夫子王江宁”(也有人称他为“诗家天子王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