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文:
门外东风把春雪吹洒在先生您的前襟,当您登上太行山头时一定会回过头来眺望三吴故乡。既然做了学官,就不应计较被派到了那艰苦的地方。
上党地势险要,历来被人称作天下之脊,先生您志向远大,如古之大儒,以天下为己任。只是时代承平,即使有鲁连那样的奇妙计策,也没有用的地方。
注释:
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因西施浣纱于若耶溪,故又名《浣溪纱》或《浣沙溪》。上下片三个七字句。四十二字。分平仄两体。平韵体流传至今。最早的是唐人韩偓词,是正体。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过片二句用对偶句的居多。仄韵体始于南唐李煜。又有《小庭花》等二十余种异名。另有《摊破浣溪沙》,又名《山花子》,上下片各增三字,韵位不变。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梅庭老:作者友人,生平不详,学官,州学教授。从词里可知他是三吴地区(“三吴”,众说不一,大概指今浙东、苏南一带)人。
上党:一作“潞州”,位于现在的山西长治,北宋时与辽国接近,地属偏远。
学官:官职名,负责地方文教,职位不显。
裾:衣的前襟。
三吴:古地区名,说法不一,大致指今江苏、浙江的苏州、吴兴、绍兴一带。
弹铗为无鱼:战国齐人冯谖为孟尝君食客,嫌生活清苦,弹剑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铗,指剑把或剑。
脊:脊梁。上党其地甚高,古有与天为党之说,故云“天下脊”。
先生:指梅庭老。
鲁连书:《史记·鲁仲连列传》:齐军攻打聊城一年多不能下,鲁仲连写书信给守城燕将,燕将见书哭泣三日,犹豫不决而自杀。这句话:如今天下太平用不上鲁仲连这类书信。意劝梅庭老安心去作学官,不要想去立什么奇功。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译文及注释详情»
这首送别词的创作背景可以追溯到宋代文学家苏轼与他的友人梅庭老之间的交往。梅庭老被任命为上党(今山西长治)的学官,这意味着他将离开苏轼所在的地方。为了表达对梅庭老的离别之情,苏轼决定写下这首送别词。
具体的创作时间不详,但可以推测这首词的创作时间应该在苏轼与梅庭老分别之前。苏轼是一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他的词作以其深情和细腻的描写而闻名。这首送别词也不例外,它展现了苏轼对友人离去的感伤之情。
在这首词中,苏轼可能会表达对梅庭老的思念和祝福。他可能会回忆起与梅庭老的美好时光,以及他们在文学和人生道路上的交流和共同成长。同时,他也会表达对梅庭老未来的期望和祝福,希望他能在新的职位上取得更大的成就。
这首送别词可能会以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婉转的语言来表达情感。苏轼的词作常常以自然景物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内心的情感。因此,这首词可能会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苏轼对梅庭老的思念和祝福。
总之,这首送别词是苏轼为了表达对友人梅庭老离去的感伤之情而创作的。它可能会以苏轼独特的文学风格和婉转的语言来表达情感,并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对自然的描绘来表达苏轼对梅庭老的思念和祝福。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创作背景详情»
连是春秋时期的大儒,曾被齐国任命为宰相,但因为他的忠诚和正直而被贬为乡宦。这句话意味着梅庭老虽然只是一个学官,但他的才华和品德不应该被辜负,时机未到而已。作者希望梅庭老能够保持自己的志向和信念,不要因为眼前的境遇而气馁。
整首词以送别为主题,通过描写时间、景象和人物来表达作者对友人的思念和祝福。作者运用了浣溪沙的词调,将小词的题材内容开拓到了送别赠言上,展现了苏轼独特的创作风格和才华。通过描写雪洒裾、回首望故园、不应弹铗为无鱼等细节,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惜别之情和对他未来的期望。整首词情感真挚,语言简练,给人以深深的感动和思考。
《浣溪沙·送梅庭老赴上党学官》赏析详情»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