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原文赏析

  • huàn
    shā
    ·
    xuàn
    hóng
    zhuāng
    kàn
    shǐ
    使
    jūn
  • [
    sòng
    dài
    ]
    shì
  • xuàn
    hóng
    zhuāng
    kàn
    shǐ
    使
    jūn
    sān
    sān
    mén
    xiāng
    luó
    qún
  • lǎo
    yòu
    xié
    shōu
    mài
    shè
    yuān
    xiáng
    sài
    shén
    cūn
    dào
    féng
    zuì
    sǒu
    huáng
    hūn

原文: 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道逢醉叟卧黄昏。


相关标签:写景祭祀风俗浣溪沙

译文及注释

译文:村里的姑娘们匆匆忙忙地打扮好,站在门口观望谢雨的使君经过。她们挤在一起,推推搡搡地往外看。有人因为拥挤而尖叫,裙子都被踩破了。

村民们互相扶持着,一起去打麦子的土地祠堂祭祀。剩下的祭品吸引了乌鸦在村头盘旋不肯离去。黄昏时,在路上遇到一个醉倒的老人。

注释:旋:立即;使君:诗人自称。

棘篱:用荆棘围成的篱笆。

茜:茜草,此处指代红色;罗裙:丝绸裙子。

收麦社:麦子收割后举行的祭神感恩的活动。

乌鸢:乌鸦、老鹰;赛神:用仪仗鼓乐迎神出巡、在街巷中游行等活动,称之为赛神。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译文及注释详情»

创作背景

这篇创作背景发生在元丰元年(1078年),当时苏轼已经43岁,担任徐州太守的职务。春天来临时,徐州遭受了严重的旱灾。作为地方官员,苏轼带领一众人前往距离城市东部二十里的石潭祈求雨水。在成功祈雨后,苏轼与百姓们一同前往石潭,向上天感谢降雨的恩赐。这组词就是苏轼在当年初夏赴徐门石潭谢雨的路上创作完成的。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创作背景详情»

赏析

这篇赏析主要描述了一群天真活泼的农村姑娘在家门口观看使君和农民丰收后祭祀神灵的情景。上片描写了姑娘们迅速化妆、争相观看使君的场景。诗中的“旋抹红妆看使君”一句生动地展现了乡村姑娘的特点,她们不像城市女子那样花费时间打扮,只需稍稍打扮便可。姑娘们挤在棘篱门前,争相抢看使君,展现了她们活泼自然的神态。在这种推挤中,她们甚至踩破了红色的罗裙,读者可以想象到她们欢喜又含羞的笑脸和娇柔的欢闹声。

下片则转向描写祭祀的情景。老老少少相互扶携到土地祠祭祀神灵,真诚感谢上天的恩赐。人们以丰盛的酒食酬谢神灵,吸引了许多乌鸢。乌鸢在村头飞翔盘旋,久久不肯离去,诗人通过这一场景巧妙地烘托了酒食的丰盛。诗人和百姓们一起宴饮、狂欢之后,在归途中看见一个老人醉卧于道旁,这一镜头反映出普村同庆、普村同欢的情景。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细腻的笔法,展现了农村姑娘们对使君的期待和农民丰收后的欢乐祭祀。读者仿佛置身其中,感受到了姑娘们的喜悦和祭祀的庄重。这首诗以其真实的描写和鲜活的情感,展现了农村生活的美好和欢乐。 《浣溪沙·旋抹红妆看使君》赏析详情»

宋代诗人苏轼的照片
苏轼

苏轼(1037-1101)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书画家和美食家。他的字是子瞻,号称东坡居士。苏轼是汉族,出生在四川,去世后葬于颍昌(今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

苏轼一生经历了许多仕途上的坎坷,但他的学识非常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他的文笔汪洋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为欧苏,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诗作清新豪健,善于运用夸张和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为苏黄。他的词开创了豪放一派,对后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他的书法擅长行书和楷书,能够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具有天真烂漫的趣味,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为宋四家。他在画学方面也有很高的造诣,主张画作要神似,提倡“士人画”。他的著作包括《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猜您喜欢

浣溪沙

宋代 张元干

目送归州铁瓮城。隔江想见蜀山青。风前团扇仆频更。
梦里有时身化鹤,人间无数草为萤。此时山月下楼明。

浣溪沙(赠妓徐楚楚)

宋代 刘过

黄鹤楼前识楚卿。彩云重叠拥娉婷。席间谈笑觉风生。
标格胜如张好好,情怀浓似薛琼琼。半帘花月听弹筝。

浣溪沙·风递残香出绣帘

五代 孙光宪

风递残香出绣帘,团窠金凤舞襜襜,落花微雨恨相兼。
何处去来狂太甚,空推宿酒睡无厌,怎教人不别猜嫌?